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风采

蓝其森:擦亮畲乡文化名片

2022-04-15 18:29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民俗风情、畲汉融合、时代新貌……走进宁化县治平畲乡文化展馆,7个不同主题单元的展示内容受到了观展群众的连连称赞。“治平畲族乡是‘千担纸’的红色畲乡。当年宁化支援中央苏区,有‘千担纸万担粮 中央苏区乌克兰’的美誉,其中‘千担纸’指的就是治平的玉扣纸。”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人大代表、治平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蓝其森在展馆里热情地介绍。


  治平畲族乡是三明市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如何振兴畲乡文化和发展当地产业是蓝其森始终装在心里的大事。
  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优美的神话传说、特色鲜明的民间歌曲、传统的畲族民族体育项目以及民间工艺,但由于传承载体缺失、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发展人才匮乏等原因,治平畲族文化艺术正在持续走下坡路。如何破解这些制约畲乡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擦亮“畲乡文化”名片,蓝其森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索发展出路,他花了六年时间走遍乡里12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了解情况、搜集资料。
  “蓝主任是个热心肠的人,经常帮助我们一起干农活。”村民黄大爷说道。
  为了不耽误村民正常农忙,除了走村入户收集群众意见,蓝其森还时常扛起锄头深入田间地头,利用帮助农户除草、插秧、挖地的间隙,向村民“取真经”,记录下村民提出的好意见好想法,并踊跃参加辖区组织开展的专题学习和调研活动,积极宣传畲乡独特文化......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蓝其森提出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关于持续加大畲乡特色产业扶持力度的建议》等一系列涉及畲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建议得到乡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积极办理。立足鸡公岽、汀江源等自然资源,乡政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融入红色、畲族、客家文化,把打造文旅村镇作为经济转型、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积极向上沟通对接,畲乡文化展馆、十里畲乡文化长廊、畲乡古山寨、刀耕火种园等特色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治平畲族乡正紧紧围绕“低成本、原生态、有特色”的规划理念,重点打造“访畲探源,岽观天下”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村镇,不断提升畲族文化品牌影响力。
察看畲药谷项目建设情况
  治平畲族乡是毛竹之乡,素有“竹笋之乡,生态之乡”的美誉,是全市毛竹产量10万亩以上的乡镇之一。然而,当地笋竹深加工水平不高,笋竹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笋竹资源优势,拓宽群众致富渠道,蓝其森也费尽了心思。
  他提出两个发展思路:一是加快推动竹制品企业升级改造,二是以党建为引领,探索“跨村联建”发展模式,希望通过联建村笋竹产业抱团发展,引导劳动力就近就业的方式,推动村财、村民“双增收”。但由于畲族乡一直以来以小作坊模式进行笋竹加工,工人工资标准低、就业没保障,所以农户情愿外出打工或将笋竹直接卖给当地笋竹贩子也不愿就近务工。“虽然村民不支持我的想法,但我不能就此放弃了。”为了让农户们更安心、有信心,蓝其森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整理了一份内容详实、通俗易懂的调研报告;多次召集热心畲乡发展工作的党员同志座谈,针对村民反馈的问题及顾虑想办法、寻对策,提出了签订“两优两保”笋竹收购协议等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并由党员带头发动群众,终于消除了村民顾虑。在2021年召开的治平畲族乡第四届人大第七次会议上,蓝其森提交了《关于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跨村联建”发展模式,持续提升“竹笋之乡”品牌知名度》的建议。该建议被列为乡人大主席团重点督办建议。
深入当地竹制品公司调研竹制品加工情况
  乡政府重视建议办理,逐步实施“红色领航‘链’聚民心”工程,切实把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如今,畲族乡原来的笋竹加工小作坊逐渐被现代化生产企业替代,现有竹制品加工企业11家,机制炭生产企业2家,年加工毛竹4.3万吨,产值4453万元,竹农户均增收1000元。在此基础上,蓝其森还提出了“林下增收”计划,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带领村民培育毛竹林下种植中草药示范区3000亩,每户每年增收可达2000余元。
在中草药种植示范区察看七叶一枝花生长情况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蓝其森说,只有始终做到深入群众察民情,贴近群众聚民心,融入群众解民忧,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才能够真正履行好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