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6-11-17 16:11    来源:市人大办公室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三明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161018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加快我市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要点及监督计划安排,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对我市贯彻实施《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主要内容是:少数民族政治权利保障情况,市县两级开展对口帮扶情况,民族乡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庆的带领下,采取听取情况汇报、座谈了解、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到宁化县、永安市、大田县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调研。调研结束后,侨台委还就调研中的一些情况和市民宗局进行了沟通。现将此次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能够贯彻落实《条例》有关规定,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各项平等权利。一是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额安排上,能按《条例》要求确定代表、委员的比例。目前,全市少数民族中有省人大代表1人,市人大代表7人、市政协委员10人,县(市、区)人大代表25人、政协委员39人。宁化治平畲族乡和永安青水畲族乡自建乡以来,乡长均由畲族公民担任。加大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在今年县级换届中,永安市、宁化县、清流县各配备一名少数民族处级干部。截止目前,全市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中党政干部179人(其中处级干部10人、科级干部125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431人(其中高级职称51人、中级职称212人、教学人员264人),事业单位中经营管理人才72人(科级及以上8人)。二是依法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多年来,在我市的各类出版物、音像制品、文艺表演、社会交际和其他活动中,没有发生侮辱、歧视少数民族、伤害民族感情的语言、文字、图像和行为。交通、宾馆、商场等公共服务行业未发现歧视少数民族的现象。工商、城管部门对少数民族业主实行办证优先和免收摊位费的优惠政策。教育部门在中招、高招中,对少数民族考生认真落实有关加分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少数民族中学生助学金(每人每年600元)制度。 

  (二)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市财政出台扶持政策,2006年起每年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补助专款50万元,2012年起少数民族发展补助专款增加至60万元,并安排永安青水和宁化治平两个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资金各100万元。永安市、宁化县也在财政预算中每年各安排70万元、65万元民族补助款。清流、三元、梅列、沙县、明溪、尤溪等县(区)每年都安排了一定比例的民族工作经费帮助当地民族村发展。从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文件安排部署市直各有关部门对口挂钩帮扶民族村,到目前已是第五轮,挂钩帮扶机制已基本形成。2012年市政府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帮扶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乡村的帮扶力度。2015年,市、县各挂钩帮扶单位为民族村投入和协调争取各项资金3600多万元。全市43个民族村已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安全饮用水、通水泥路和有线电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在发展民族乡村经济上,大力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积极推动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烟叶、蔬菜、笋竹、茶叶、油茶、花卉苗木、薏米等一批特色产业,全市民族乡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村村有特色、亮点各不同”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去年,永安青水畲族乡农民人均收入达15365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三)民族乡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一是教育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升学问题,适龄少数民族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大力帮助民族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以来,通过实施“校安工程”、“民族中小学寄宿制改造”等项目,宁化县民族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食宿综合楼和塑胶跑道运动场,永安市民族中学新建了教学楼、学生食堂和塑胶跑道,永安市民族中心小学完成了异地迁建,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宁化民族学校和永安市民族中学近年来中考成绩在全县排名位居前列。二是医疗卫生方面。全市民族乡村有2个卫生院,46个村及村以下办医疗站,医务人员104人,全市43个民族村都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17578人。宁化治平畲族乡新建一所卫生院,配齐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B超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大大改善了医疗条件不足的状况。永安青水畲族乡中心卫生院达标一级甲等医院,总投资235万元的病房大楼已投入使用。在对口帮扶上,组织城市公立医院与民族乡卫生院结对子,定期选派适合农村需要的城市医院各类医师开展对口支援。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一是加强民族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永安市财政拨专款100万元,建设青水畲族民俗馆,宁化县建成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治平畲族乡综合文化站,弘扬传承畲族传统文化。二是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宁化民族学校在学校广场醒目位置建设民族文化墙。永安市民族中学组织编辑《校本课程畲韵》和《畲族民间艺术》等乡土教材。在两个民族乡的民族学校设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把蹴球、高脚、陀螺、毽球、板鞋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民族学校的教学内容,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传承。三是挖掘、传承、发展畲族传统文化。开展畲族医药、医术的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2013年编辑出版了彩图版《三明畲药彩色图谱》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三等奖。做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有30条被列入《中国畲族古籍纲要目录.畲族卷》名录。挖掘、整理青水畲族乡民间传统文化,大腔戏、大腔戏傀儡戏、打黑狮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专人进行畲族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我市剧作家陈则慧创作的《眷恋大山的“山哈”》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本创作评选中荣获“电影剧本入围奖”。四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我市代表团在历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都取得良好成绩,有5名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民族乡村广泛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五是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永安青水畲族村、沧海畲族村、大田东坂畲族村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示范带动、保护发展”的要求,开展了古民居修缮保护、沿街房屋立面改造、村容村貌整治、民族传统文化挖掘整理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目前永安沧海畲族村的畲族古建筑群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田东坂畲族村的安良堡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沧海村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并与东坂畲族村分别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青水畲族乡积极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开发了原生态民族风情和森林休闲旅游专线。大田东坂畲族村被列入第二批省级探索景观旅游名村。 

  二、存在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从宁化治平和永安青水两个民族乡调研情况看,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乡公务员、教师、卫生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留不住的现象。卫技人员学历、职称大都以中专和初级职称为主,乡村医生队伍年龄偏大,呈现“断层”困境。民族学校现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留住优秀教师任教。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且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教师职业的占了60%以上。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较滞后。我市的民族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村办企业或集体经营性收入,村财收入低,村财来源渠道狭窄,经济发展仍较滞后。民族乡村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少,全市仍有相当部分民族村少数民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未达到当地的平均水平。此外,对照《条例》规定,目前全市仍有大田、建宁两个县没有安排民族工作专项经费,有些县(区)民族补助款多年未调整,未随财政收入的增长有所增加。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后继乏人。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两县(市)畲族乡村平时穿着民族服饰的畲族群众几乎没有,会讲畲族话的也不足千人,原汁原味的对歌、戏剧、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以致少数民族青少年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民族歌舞、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目前的现实是受过现代教育和专业训练的民间艺人不多,且大都年纪偏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文化遗产后继无人、濒临失传。 

  三、几点建议 

  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对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更好地促进我市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要把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乡及民族村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纳入到政府人事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快对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并着力推进民族乡公务员中少数民族的招录工作。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医疗卫生、科技等各种人才到到民族乡、民族村工作,帮助民族乡村培训师资、医疗卫生、科技、文艺、体育等各种人才。 

  (二)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乡村的帮扶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民族乡村的发展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村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挂钩帮扶民族村的长效工作机制。一要继续贯彻落实《条例》有关规定,确保每年安排的民族地区补助款落实到位,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二要继续加大挂钩帮扶民族村的力度。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积极为挂钩民族村谋划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切实帮助民族乡村解决经济发展和其它民生问题。三要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渠道。大力实施“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增收工程”,立足民族乡村资源优势,倾斜政策、资金和技术,在全市少数民族乡村中培育一些特色明显的专业村。 

  (三)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一要加大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氛围。二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好民族文化以及民族乡村的重点文化遗产,重视对当地民族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与扶持,鼓励民族文化传承人开展传艺、讲学和学术研讨活动。市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宁化县下沙畲族风情园建设的指导。三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政策引导,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资,对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四要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采取培训、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现有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要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积极举办各类民族、民俗活动,为全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培养后备人才。五要强化民族乡村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抓好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通过民族文化元素符号的运用,在保护和传承中,提炼和凸显文化精髓;在展现特色中推动旅游发展,增加民族乡村收入,逐步形成展现特色文化、推动旅游事业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