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报告

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9-09-12 11:12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张知通副主任带领下,于71日至5日对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察看了清流县苏福茶叶有限公司、沙县大通农牧有限公司、尤溪县的福建益升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等多个调研点,与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向产业园区及企业负责人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我市各级政府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市级16个,县级48个。

  (一)政策扶持持续加大。市政府出台了支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政策措施,组建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从支持项目建设、培育产业龙头、创建知名品牌、扶持园区建设、加强金融支持、强化科技支撑等六个方面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多数县级政府成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协调小组,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和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2018年以来,省、市级各类农业产业园投入资金11亿多元,争取中央农业生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扶持大田县、尤溪县、沙县现代产业园各1000万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从事种养殖的生产用电均按照农业生产用电标准下浮30%

  (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各地以种业、茶叶、食用菌、畜禽、水果、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突出产业核心打造,不断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溪县食用菌产业园依托省级农民创业园,投资1.38亿,建设核心区2000亩,着力打造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集聚区,推动食用菌产业集聚发展。一产实现专业生产,二产推进精细加工,三产与全域旅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清流县着力打造省级现代蛋鸡产业园,以福建省大丰山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福建省鑫鸿盛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蛋鸡养殖项目(在建)为龙头,建成现代规模养殖功能区、产品加工功能区、营销物流经营功能区,构建现代禽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一个集蛋鸡养殖、加工转化、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一体的现代禽业产业园区,形成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发展的省级现代蛋鸡产业园。

  (三)农业科技逐步推广运用。一是加强园区与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全市引进新品种245个、新技术53项。建宁县种业产业园,与省农科院、省农林大、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园内建有谢华安等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建有标准化种子检验检测中心、种业科技馆。二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尤溪县推行“首席专家+领军企业+示范基地”三结合的集成创新推广模式,食用菌企业获得9个发明专利、31个实用新型专利。三是加大互联网与园区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园区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园区农特产品企业利用“食尚三明”电商城、淘宝“特色中国·三明馆”等电商平台展示和销售园区农特产品。沙县大通农牧有限公司借助电商平台“乐子农场”行销全国,提升了价值链,拓宽了增收链。

  (四)安全生态发展日益重视。一是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许多园区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基地,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管理。尤溪县建立15个食用菌标准化栽培基地建设,2019年新建5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01家主体纳入追溯管理,推动“一品一码”追溯管理,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有48家企业116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二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生态发展。清流县蛋鸡产业园区将蛋鸡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有机肥。尤溪县依托德丰生物肥、田伯有机肥等企业,建立“猪+++菜”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园区总体水平不高。省、市级产业园区创建发展不平衡,永安市和三元、梅列区至今没有省级产业园区。现有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的园区规划和起点不高,大多数园区规划停留在现成的项目上,普遍存在产业效益不高、聚集功能较弱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未能列入产业园区建设加以扶持。

  (二)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辐射能力弱。一是园区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分散、知名度不高。二是缺乏辐射能力与带动力。有的园区本身产品价值低,竞争力弱,无法吸引周围农户积极地参加到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来。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效益低下,无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还未形成和发挥作用,距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三)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完善。一是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困难,制约园区发展。在实际用地中存在变相农地非农用、擅自扩大设施用地现象,有的审批林地比审批农地难。二是园区建设自有资金不足,上级资金扶持政策少,园区投资渠道单一,缺乏大项目支撑,后续建设资金普遍缺乏,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三是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注重园区道路和设施农业建设,往往忽视了园区水利基础设施、防洪减灾、供水保障、环境保护、农业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制约园区今后的发展。

    (四)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低。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有的园区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足,缺乏高层次人才,科技研发能力不足,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少,产品附加值低。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不够。有的园区对我市绿色生态比较优势重视不够,沿用传统生产技术,对生态栽培等技术认识不足、开发不够,新技术、新品种创新和推广能力弱。三是园区组织管理、生产销售能力弱。有的园区虽然规划起点较高,注重生态优势的开发利用和高科技智能技术应用等,但缺乏较好管理团队和技术人员,未能解决好种植品种、季节安排、销售渠道等问题,智能温控玻璃大棚和水培技术用来种植廉价的空心菜、西红柿,成本大利润薄,企业入不敷出,造成大棚设施空置和浪费。

  三、几点意见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产业振兴这一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切实加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

  (一)重投入,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方面要多渠道争取国家、省上的资金和扶持政策,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另一方面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引进民资和外资投入园区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园区承包经营。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千方百计引进园区建设经营主体,广泛吸引外资企业、龙头企业开发建设,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吸纳“三资”的聚集处和促进本地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社会和谐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好三明市支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政策措施。要进一步落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从事种植养殖的生产用电按照农业生产用电标准下浮30%优惠政策。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将设施农业和一些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纳入保险范围,对符合保险范围的农作物,市、县两级财政按比例给予保险费补助。引导各金融机构,创新特色信贷产品,通过“福田贷”、“福林贷”等农业金融产品,加大对产业园的信贷支持。

  (二)重提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树立大农业观念。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不仅要抓好种业、茶叶、食用菌、畜禽、水果、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同时也要创建竹业、油茶、花卉、中草药等林下经济产业园。二是要认真学习研究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主动对标,围绕我市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精心组织编制一批质量好、水平高和辐射带动面广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主动与国家、省上对接,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每个县(市、区)都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要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四是要推进“农旅”、“茶旅”结合,重视“互联网+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把现代农业园区与工业园区、城镇社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精准脱贫项目、旅游、康养等有机衔接,打造层次递进、产业互补、规模特色的产业园区。

  (三)重带动,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一是要推进优势产业集聚。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完善园区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促进要素集中、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集群效应。二是要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引导和鼓励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提高园区土地产出率与生产经营效益。三是创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总结提升“园区+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促进农民增收,带动贫困户脱贫。

  (四)重科技,提高园区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重视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和相关技术攻关,引领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开发推广应用,扩大绿色生态农产品的产能。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要研究设立农业引智专项配套资金,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海外归国高品质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建园创业。三是开展交流合作。要强化园区与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加强园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四是重视科研院所建设。支持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自主聘用高层次人才入职兼职,重视市农科院菌物研究所建设,支持民营研究机构建设。五是加大职业农民技术培训。要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职业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

  (五)重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强化品牌意识。要结合我市绿色生态比较优势,打造公共品牌,加大“绿都三明·最氧三明”、“食尚三明”、“尚书品”、“三明早蜜”等公共品牌创建和保护工作。二是实施品牌战略。要通过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进行强有力推介和宣传,在品种、品质、特色、宣传上做好做足文章。三是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要推进每个园区重点打造特色拳头产品,扩大品牌产品生产、销售规模,提升园区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争创农产品品牌,实施农特产品十大龙头品牌创建提升工程。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