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9-05-15 10:22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张 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对坚持人民民主的国家权力机关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央深改组、全国和省人大先后对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履职、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等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要求,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质量必须牢牢抓住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个关键。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地永安市开展“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等工作平台建设实践情况,对新形势下如何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长效机制进行初步探究。

  一、我市推进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平台建设回顾

  我市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室建设大体经历了以下阶段:一是摸索阶段。该项工作始于2009年底的“人大代表活动站”,在试点基础上全市各乡镇街道在乡镇街道所在地建设了“人大代表活动站”,并按片区探索逐步设立“片区人大代表活动站”,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二是试行阶段。2017年5月,提出“阵地建设有新突破、服务群众有新举措、代表活动有新要求、履职能力有新提升”的“四新”要求,在乡镇街道推动建立了“人大代表服务中心”,在部分村居建立了“人大代表社情民意联络点”,探索拓展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新途径。三是部署和推进阶段。闽常办综〔2017〕79号文下发后,通过专题调研、联席会、现场推进会、制定活动小组工作意见等,多举措部署、推进“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建设和工作机制的完善,不断改进代表活动小组的管理和活动制度。

  综观前期工作情况,经调研了解,工作推进进度不一、联系群众机制不足、代表参与性发动不够等问题明显,活动室建设可以说尚处于前期搭架子建平台、从坐班安排起步阶段,在联系群众的频度、广度、深度和效果上谋划不足。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大多数地方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问题的一个小缩影,总体上看,当前人大代表履职的责任感与驱动力问题,以及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常态化、实效性等问题,都有待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

  二、新时代下做好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与实践困境

  人大代表是人民依法选举产生的权利代理人,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实现自身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既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法定义不容辞的责任;既是协商民主制度的需要,也是履职发挥作用的客观要求。综观当前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笔者认为以下实践困境有待突破:一是被动参与联系为主,联系群众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为什么联系”的问题没有解决。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仍显被动,基本处于“触一下、动一下”的状态,在群众关心关注的热难点问题中存在着一定的缺位、失声现象。说到底,是代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解决好代表职务责任与代表谁的问题。二是联系形式相对单一,联系群众代表主体地位不突出,“怎么样联系”的问题没有解决。常见的联系方式如接待群众来访、固定挂包联系户、设立代表信箱公布联系方式、向选民述职及集体视察调研等,群众的从属位置为主,缺乏双向度的互动过程,多重身份下代表履职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彰显不明。三是民意落实渠道不畅,联系群众的成果转化动力不足,“联系后怎么办”的问题没有解决。怎样让联系群众工作既能解决问题,又不超出人大和人大代表的法定职能与实际能力,是需实践回答的问题。四是依法履职能力有欠缺,组织服务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实效性常态化”机制没有跟进。总体而言,履职的活动缺乏周到服务和有力组织保障体系,形不成“拳头”效应,后续常态化推进有隐忧。

  三、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长效机制的路径思考

  完善代表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应推动“四造”,带动“十二个起来”。

  (一)锻造闭会履职“方向盘”,破解闭会履职困惑

  建立代表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关键是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确定正确的履职方向,把联系人民群众的平台建设好,把联系人民群众的各项工作内容落到实处,在实干中回答闭会期间如何履好职的问题。

  1.平台建设建管并重,让代表“动起来”。平台只是为代表提供了一个履职载体,搭建平台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具体的实施机制,推动平台活动进入良性轨道。首要的,是固化代表联系群众的履职路径,落细落实工作内容。应把“不忘初心为民呼、牢记使命履好职”作为一种使命和责任担当,把握“同原选区选民保持经常性联系”的原则,不断坐实联系对象,充实活动形式,以扎实的履职之举,用实际行动书写“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时代篇章。其次,要定位和把握平台窗口,强化常态工作机制。闭会期间至少应强化平台一定周期内的代表“四日”活动,即:接待日、访民日、学习日、议政日等,让选民知其行、见其人、闻其声。

  2.主题活动重点突出,让活动“实起来”。围绕代表履职和反映群众意见,代表应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深化联系群众内容,最好有重点、有主题、有特色。可以人大代表基层行为着眼点,丰富代表联系群众的形式,刷出代表的存在感;可以发挥代表小组作用为根本,让代表小组活动多起来、实起来,让代表产生更多的获得感,多给代表出题目、下任务,也会倒逼人大代表带着问题去主动联系选民,带着任务去积极履职。

  3.社情民意有序传送,让民声“响起来”。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代表的权利;与选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也是代表的义务。一方面,要引导代表通过建议批评意见发声,增强代表处理社情民意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人大工作部门规范社情民意的处理机制,实现代表由“传话筒”到“过滤器”的转变。

  (二)打造社情民意“回音壁”,培育代表履职文化

  生活中三个现象笔者颇有感触:一是全国“两会”前后宣传声势浩大,全国“两会”已成为近年来两会前后备受关注的热点词;二是地方两会社会关注度传递出的声音普遍不大;三是代表换届选举时宣传工作轰轰烈烈,选举后却寂静无声。以上现象,无形中拷问着地方人大工作及代表履职文化。建议:

  4.设立代表园地专栏,将故事“讲起来”。建议打造一堵代表园地的“文化墙”,定期登载人大代表的系列活动及为民解忧的事例,展示人大工作与代表履职的情况,讲好代表履职故事,构筑起代表在履职的亮丽风景线。这不仅是代表实绩的展示、代表影响力的体现,更是对代表履职的监督,它有利于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使代表从“要我联系”到“我要联系”;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倒逼“一府一委两院”将每一个环节做细做实。

  5.弘扬代表履职文化,将责任“扛起来”。文化是人的心灵导向,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使文化概念不断外化为行为。要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长效机制,一是有必要凝炼出能为世人广泛接受的人大代表文化,让代表“潜移默化”受到文化熏陶,认清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二是要象抓代表换届选举一样抓好人大和代表工作的宣传,增强社会的人大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营造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支持代表履职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诉求通过人大制度特有行权模式加以解决。

  6.网络平台助力前行,将素质“强起来”。网络平台助手,也可较好地解决代表职务与本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的问题。一方面,要增强人大政务信息网络透明度,建立人大及“一府一委两院”密切联系代表和群众的快捷渠道,畅通代表知情知政和反映问题的渠道,使代表既能及时了解政情,又方便反映意见建议。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履职”新模式延伸代表工作触角,集中民意增强实效。

  (三)织造履职工作“监督台”,强化代表履职责任

  之前代表工作强调服务保障居多,管理监督很少提及。中发[2016]3号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要着力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管理监督。强化管理监督压实责任,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建议:

  7.推行代表亮岗履职,将身份“亮起来”。亮出自己的代表身份,既是一种公开,又是一种自律。一方面,亮身份,可以让人民群众知道谁是代表、有问题知道向谁反映和沟通,方便群众联系和监督;另一方面,亮身份,也让代表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人大代表,不忘自己的代表身份。代表身份亮起来,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责任的表现。建立代表联系群众长效机制,需以“营造代表履职氛围,树立代表履职自信”为抓手,让代表“敢亮身份,能亮身份,亮好身份”。

  8.强化代表述职评议,将监督“树起来”。《代表法》第45条规定,代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对代表履职的意见,回答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接受监督。代表述职评议将代表工作实绩评判权交给群众,有助于在代表和选民群众间架起“连心桥”,通过群众监督助推代表履职尽责。

  9.完善履职考核管理,将实绩“用起来”。“形象代表”、“哑巴代表”、“挂名代表”始终是多方的诟病。要代表“有为”,必须建立代表履职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代表“在其位,谋其政”。江苏南京秦淮区瑞金路街道人大工委、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人大主席团制定的代表“履职清单”,江苏扬州市出台《市人大代表履职项目化考核评价办法》只用一张A4纸就让代表对自己每年该做些什么“一目了然”等做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四)构造履职服务“保障线”,助推桥梁纽带作用

  筑牢服务保障线,做好组织、服务、协调、保障等工作是各级人大常委会义不容辞的职责。以下三方面应作为重点保障内容:

  10.畅通建议办理机制,将实效“办起来”。人大代表履职成果运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通过议案建议解决现实问题。代表、群众更关心的是能够解决问题或者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建立和完善代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建议将代表联系群众反映上来的建议意见等及时纳入办理范畴,把办理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落实上,架设代表履职的“幸福桥”。

  11.加强指导上下联动,将工作“带起来”。宪法和法律把人大上下级关系界定为监督、指导和联系。但就联系而言,总体不够紧密,程序意义大于实体意义。落实代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要注重发挥好上级人大的引领作用,上下联动,及时总结推广代表履职的典型经验,为密切代表联系群众工作上档次上水平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12.落实履职服务保障,将后勤“管起来”。如今,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场所基本搭建,功能作用要发挥出来,工作成效要体现出来,需要强化人大“两个机关”建设职能,切实解决好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制管人,强化代表依法执行职务的保障。

  (责任编辑:林公福)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