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代会 > 市人大十一届六次会议 > 代表履职
聚焦关键词之一:住房保障
两会期间,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民生话题之一。代表们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的建议。
现状:保障性住房加紧建设
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建设保障性住房 5372套,完成省任务数126.9%。其中廉租住房1172套、经济适用住房2623套、公共租赁住房722套、限价商品住房855套。进行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24个,已签订拆迁安置协议4544户,其中实物安置3900户、货币安置644户。
池春莲代表认为,这个数据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目前,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数量与群众期望依然有差距。还有一大批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需要保障,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应采取多渠道投入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
建议:可考虑房地产项目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
林九官代表认为,市场的根本问题,在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效抑制房价,必须积极增加有效住房供给,重点保证公共租赁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房住房的供给。“以相对较低的租金,租到长期稳定的住房,能有效抚慰人们对房子的强烈渴望。”林九官说。他表示,住房制度比较成功的国家经验证明,只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商品房建设发展并重的二元结构,才能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仅靠政府的力量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不够的。钟松淮代表建议,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公租房、并优先配租给该企业符合条件的职工,并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民生工程建设。这方面,北京和陕西已经先行一步,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谢善勇代表建议,可以考虑把商品房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与配建廉租房的套数、建设标准、质量安全、回购价格等关键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挂钩审批,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他说,上海、西藏、昆明等城市在新建保障性住房中采取集中建设和配套建设相结合,在新批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三明也可以借鉴这些城市的做法。
聚焦关键词之二:“夹心层”群体
现状:“夹心层”群体住房保障境遇尴尬
在我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的同时,另一类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也浮出水面,这就是那些既不符合廉租房政策标准,而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或既不符合经适房政策标准,而又无力购买商品房的社会“夹心层”人群。如何解决这一部分人的住房困难成为代表们关注的话题。
在厦工三重公司上班的小黄,住在公司的职工宿舍里,他原准备去年五一节结婚,可是他的收入水平高于三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无法享受当地的廉租房保障,又买不起商品房,因此只能把婚期一推再推。
黄强和余飞则笑称自己是“蚁族”,因为他们和其他4个大学生租住在一起。“蚁族”的背后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大多属于“月光族”一类,无力买房。
我市这类“夹心层”的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无准确数字,但有相当一部分这是肯定的。尽管数量庞大,且操作难度不小,但我市一直在致力于这些“夹心层”住房的解决。记者从市建设局获悉,2006年以来,我市把破解“住房难”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工作,出台了《三明市区廉租住房保障管理规定》、《三明市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逐步构建起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对象由低保户扩大到人均收入在城市低保3倍以内的家庭及单身无房大中专毕业生,保障面积标准从11平方米提高到13平方米,租金标准按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和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三个层次合理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4442套116.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6.17亿元;实施廉租住房保障4878户;实施城市及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4544户,完成拆迁面积43.98万平方米。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以公租房为主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
建议:可建立市场化
投融资机制
“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加强该类项目用地的总体规划和相应的投融资运作。我市应尽快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项目用地和市场化投融资建设机制,从而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建设地方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公司,由政府主导,实行企业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股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陈少波代表说。他还特别关注我市退城入园企业职工的安置房建设问题,希望政府予以统筹规划安排。
针对“夹心层”,罗焕集代表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开发“定向限价商品房”,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渠道。他认为,对于吸引人才而言,住房是一个很重要的砝码,我省已出台《福建人才限价商品住房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以解决这部分“夹心层”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因此,可尝试利用城中村改造土地或企事业单位土地和开发商平等协商,政府许可,针对一些特殊无房户群体,比如在明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预约开发定向限价商品住宅。人才限价房就是其中一种,它可以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实现形式之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限制销售价格,有利于企事业单位集体购置“公寓”型住宅,解决青年职工过渡性住房问题。
万松青代表认为,对三明的发展而言,不仅仅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是建设三明的基石。要留住人才,住房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她建议,政府应再进一步逐步放宽大学生“蚁族”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将大学毕业生作为新生代低收入群体纳入廉租房范围之内。同时,政府应加大公租房建设,解决毕业以后到结婚之前这一段时间的年轻人的住房问题。事实上,永安、沙县在经济租赁房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尝试,在开发区内建经济租赁房、农民工公寓,面向开发区内企业职工及外来务工人员出租,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对于这些陷入两难境地的住房“夹心层”群体,园凤英代表表示,可借鉴杭州经验,大力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据了解,在实施操作上,杭州租赁房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补充,实行低租金制和资格准入制,同时以轮候配租、契约管理和只租不售的原则,进行建设和租赁,从而解决安居的大问题。“公租房的性质是只租不售,需要依托数量巨大的建设资金,光靠政府财政出钱是不现实的。”江寻鹭代表说,可以考虑由市政府主导,建立公租房建设公益基金。这个基金的实质是筹措低回报的长期资金,即鼓励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认购公租房建设公益基金。这些钱作为长期投资,可分享略高于银行的利息分红及公租房冠名等衍生效益。同时还应鼓励社会各类公益基金、在明各类工商企业,积极参与该公益基金。凡参与的企业,其职工在社会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租赁公租房。
据了解,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中,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放在了首位。对此,陈少波代表认为,应当用好用足享受中西部优惠政策,精心组织,选好、选准项目,争取更多上级资金支持。
关于百姓安居的话题不会只因为人代会而来,更不会因为人代会的结束而终结,关注、推动、解决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是代表们肩负的光荣使命。如何解决“夹心层”乃至更广层面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考验着各级地方政府的胸怀和智慧。(王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