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关于三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02-10 16:43    来源:三明日报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孙晓铭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三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务院支持加快海西建设的《意见》和省、市委《实施意见》,按照市委七届八次、九次全会的部署,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全力推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初步统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72.71亿元,增长13.9%,比年度预期目标12.5%高1.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9.12亿元,增长3.7%,比年度预期目标6%低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5.61亿元,增长22.6%,比年度预期目标18%高4.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7.81亿元,增长25%,与年度预期目标25%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53亿元,增长18.8%,比年度预期目标17%高1.8个百分点;外贸出口11.27亿美元,增长47.9%,比年度预期目标8%高39.9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比口径)3亿美元,增长15%,比年度预期目标10%高5个百分点;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49.64亿元,增长30.8%,比年度预期目标12%高18.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4元,增长10.3%,比年度预期目标8%高2.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949元,增长9.8%,比年度预期目标6%高3.8个百分点。约束性指标均控制在年度预期目标之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4%;城镇登记失业率2.72%;人口自然增长率6.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预计均能完成省下达任务。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中,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标外,其他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良好执行,标志着“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稳中有升,第二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平稳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3:45.6:36.1调整为17.0:49.6:33.4。 

  第一产业增加值164.98亿元,增长3.3%。粮食总产量111.96万吨,下降1.1%;肉蛋奶产量18.54万吨,增长1.7%;水产品产量7.67万吨,增长8.1%;水果总产量90.07万吨,增长1.5%;植树造林50.04万亩。 

  第二产业增加值482.84亿元,增长21.5%。八大产业产值1200.5亿元,增长25.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0.3%。全社会发电量95.67亿千瓦时,增长49.5%;用电量106.41亿千瓦时,增长14.4%。建筑业总产值达154.75亿元,增长58.8%。 

  第三产业增加值324.89亿元,增长9.4%,其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2%、2.4%、9.8%和9.2%。金融运行良好,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62.85亿元,增长18.7%,贷款余额697.66亿元,增长24.6%。 

  (二)扩大内需成效明显。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市场消费增长较快,旅游产业整体推进。 

  投资拉动作用明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5%,其中城镇投资657.36亿元,增长27.1%,农村投资190.45亿元,增长18.3%。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94.82亿元,增长26.8%。全市一至四批292个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中,已有272个项目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建成率达93.2%,居全省设区市第一;全年争取国家、省上资金补助9.3亿元,比上年增加4.9亿元。其中,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303个项目完成投资19.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9.9%,已有120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建成率居全省设区市第一,确保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落实。 

  市场消费增长较快。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8.5%。热点商品消费大幅增长,汽车类零售额12.8亿元,增长46.6%;家用电器类零售额6.5亿元,增长68.9%;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8.1%;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有序推进。物价总水平控制在预期目标内。 

  旅游产业整体推进。重点景区建设有序推进,中国丹霞·泰宁跻身世界自然遗产行列,打造了清流温泉观光等特色旅游精品,三明旅游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年接待游客8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亿元,分别增长8.0%和6.5%。 

  (三)项目工作进展顺利。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特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储备得到强化。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市163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9.5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0.4%。71个重点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53个预备重点项目转入在建实施,开工转化率达91.4%,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1.5%,工业项目占重点建设项目的比重达50.9%。 

  重特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项目开工建设;永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永宁、建泰高速公路和向莆快速铁路三明段加快建设,三明沙县机场、南三龙快速铁路三明段、中心城市快速通道、明溪黄沙坑水库动工建设。重点前期项目扎实推进。厦门至沙县高速公路三明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审查;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兴化湾至尤溪路段)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浦建龙梅铁路已向国家发改委呈报项目建议书;长永泉铁路已完成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永安至长沙铁路正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铁路规划;三明核电项目建议书已呈报国家发改委,三明核电公司挂牌成立,中核集团、福建投资集团与我市签订了核电项目建设合同;永安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建议书已呈报国家发改委;大唐国际三明煤电项目火电方面已全面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项目储备得到强化。注重在产业政策研究、与央企和大型民企等的对接、现有企业技改扩能和产业链延伸中策划生成项目,着眼“十二五”发展,加大了项目策划和储备力度。目前,我市已储备3300多个项目,总投资1.2万亿元。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列入“十二五”规划省级储备,截至目前,全省“十二五”规划1000项重大储备项目中,我市已列入110项;列入2011年省重点项目111个,占全省总数的12.5%,是我市列入省重点项目最多的一年。 

  (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外经贸规模扩大。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永安市全国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资源资产资本运作进一步强化,矿产、旅游、森林等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重组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投资等运作平台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作用得到发挥;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民营企业3家、税收超百万元民营企业50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60%政府开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 

  外经贸规模扩大。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批办合同利用外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6个。重大招商项目实行领导联系制度,通关环境得到改善,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 

  (五)民生保障得到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成效。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教育民生工程144个;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完成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组建工作;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得到中央财政扶持,三明学院2个项目入选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惠及学生39.89万人次。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展现新貌。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扶持建设8个县医院(中医院)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乡镇卫生院、30个村卫生所,动工建设市台江医院;市体育健身中心、市老年活动中心等建设项目竣工,基本完成三明市区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开工建设市体育馆,新建和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家书屋381个,新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12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101个、国家级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323个。宁化客家祖地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口和计划生育得到巩固提高。全市人口出生率10.6‰,出生政策符合率93.8%,低生育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渐趋正常值;实施优生促进工程,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新建和改扩建8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计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加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成效显著,创业带动城乡就业1.3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4万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伤、生育、城镇职工医疗等险种纳入市级统筹,5个县列入国家、省新农保试点县;老龄、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扶持建设了2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5个特殊教育学校、2个县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4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6个农村敬老院。 

  (六)发展质量继续提高。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持续推进。 

  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发展区域,进一步发展壮大八大产业,出台扶持培育百亿十亿重点工业企业政策措施,做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工业产业中新增矿产品加工、化工2个年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累计已有6个产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其中林产加工、冶金及压延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4家企业列入全省培育和壮大的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名单。加快培育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实现产值43.6亿元,增长37.8%;福建汇天生物痛血康胶囊产业化、三钢小蕉实业公司不锈钢复合板等20个项目列入省“十二五”新兴产业项目储备库。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三明国家大型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7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新增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组建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6家院士工作站升格为省级院士工作站,成立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第八届“6·18”举办了纺织、氟化工、硅产业和铸造业等20多场富有特色的专场对接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深化;全市签约项目708个,总投资165亿元,其中:合同项目574个,总投资142亿元,合同项目动工率达80%以上,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全年关闭61家“五小”企业;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3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86%;建立了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责任考核制度,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政策减排”等措施。 

  生态市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已建成12个污水处理厂和9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1.6%和91.1%,比上年提高5个和9个百分点。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完成22个乡镇、220个建制村的垃圾治理任务。主要流域整治成效明显,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得到加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项目好项目不够多,发展后劲还显不足;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八次、九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统筹协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全力以赴推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外贸出口增长10%,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完成省里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谋划发展举措。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好“十二五”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发挥产业、财税、投资等政策的导向作用,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合理引导社会资源,强化任务分解落实,明确任务和完成时限,做好规划目标与县(市、区)、行业年度目标任务衔接。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应对挑战。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要认真研究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政策对我市生产建设要素供需的影响,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和备选方案,增强经济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不断拓宽经济形势分析面,在加强对三次产业、三大需求研究分析基础上,增进对涉及民生领域和改革创新领域分析;认真汲取沿海和发达地区在发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市委、市政府研究部署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举措提供依据,确保高位开局、高点突破。抓好《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会同省发改委编制好规划,并及时跟踪、衔接,做好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及各界人士的意见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上半年报省政府审批实施。 

  (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持续做大做强林竹、畜牧水产、果蔬、茶叶、油茶等5个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度,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抓好6个重点水利设施项目,完成11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抓好10.7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土地开发整理3万亩,继续实施1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快产业改造升级。立足全市的5大主导产业和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全力推进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20万辆商用车项目及永安轴承异地技改、沙县汇华缸套精加工等零部件配套项目,延伸发展产业链,加快推进汽车与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建设三钢技改、天尊不锈钢复合板材、将乐通海镍合金等项目,拓展下游产业链,推进做大冶金压延产业;抓好永安“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市”和尤溪“中国革基布名城”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促进我市纺织产业提规模、调结构的项目;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扶持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明溪南方制药医药生产、沙县麦丹生物科技产业园、华灿生物科技酶工业基地等一批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项目。推进12个服务业在建重点项目建设,年度投资16.8亿元以上。加快物流产业发展,以海西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三明城市物流园区等为重要载体,重点建设三明“陆地港”、三明冷冻食品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积极扶持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业,鼓励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商业等便民服务业发展;拓展营销网络,提高明货市场占有率。 

  (四)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落实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各项举措;用好国家、省支持原中央苏区、老区享受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措施,围绕国家、省级资金的投向,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扶持交通、城建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升级扩大城市商业网点设施,积极组织各类展销会;继续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流通网络,重点加强乡镇所在地的农贸市场建设;加快普通商品房建设,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新建保障性住房35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500套,为在中心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新建200套公共租赁房;积极发展旅游消费,完善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周边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规范化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和供应保障,确保市场价格稳定。 

  (五)强化项目带动作用。抓好重点项目建设,2011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86个,总投资218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6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17个,预备项目69个;开工项目50个以上,实现30个以上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扩大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产业园区项目落地;完成永安火电厂改扩建工程;加快向莆铁路三明段、永宁高速公路、建泰高速公路和主干电网等在建工程建设进度;强力推进浦建龙梅铁路、长永泉铁路、厦沙高速公路、永漳高速公路、湄洲湾至重庆大通道三明段以及三明核电站、大唐国际三明煤电、三明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力争形成项目持续推进、投资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 

  (六)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三明生态工贸区规划建设,围绕建设生态工贸区中部第三产业核心区、北部工贸产业区、西部新材料特色工业集聚区、南部先进制造业先行区,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加大项目开发和投资力度,集中力量抓好110个重点项目实施,完成年度投资160亿元以上。推进重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继续抓好2个省级试点镇和17个市级中心乡镇建设,争取新增2个省级试点镇。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户籍制度改革、房地产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落实相关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小城镇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七)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用好“9·8”等重点招商平台,引进一批大项目、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力争签约合同项目批办率达到50%以上;加快重点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扶持培育一批出口超千万美元的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出口品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和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有利契机,借助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正在加快建设的三明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等载体,大胆推进“先行先试”,不断扩大对台经贸和人员往来,推进明台合作在拓宽领域、完善机制、构筑平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八)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恢复,抓好重要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完成植树造林118万亩。推进重点流域整治,深化重点区域污染防控。抓好节能减排设施建设,推进3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抓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依法查处治理设施不运行和违法排污行为。加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和垃圾处理场的配套收集转运设施建设,推动设施服务向重点集镇延伸,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扎实开展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推进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和重要路段、重要节点的村镇改造,整合资源资金,统筹加以推进,改善农村面貌。 

  (九)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推进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改革,努力在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资源资产资本运作、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和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构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一批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切实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抓好第九届“6·18”参会工作,重点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征集200项以上企业技术需求,强化日常对接,挖掘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参展,认真抓好签约项目的实施。 

  (十)着力促进民生改善。加快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配套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特殊教育提升工程、三明市职业教育园区和高校基础设施工程,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完善医疗设施条件,推进三明市台江医院项目和县级医院达标建设,继续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争创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项目推进计划,培育文化产业主体,重点推进海峡旅游(三明泰宁)产业园、世界客家始祖文化园、闽台(永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实施海峡闽中文化创意中心等重点项目,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推进计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发展老龄、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推进老年护理院、农村敬老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及助残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帮扶,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各位代表,实现三明“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听取各位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推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