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关于三明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4-01-17 10:26    来源:三明日报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在三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三明市财政局局长 刘万年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三明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4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在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民生投入持续加大、重点支出保障有力、财政改革深入推进,圆满完成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898,45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3%,比上年增收124,097万元,增长16%。加上转移性收入812,792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89,900万元、上年结余435,448万元、调入资金10,000万元,收入总计2,246,590万元。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完成1,871,125万元,比上年增支338,890万元,增长22.1%。加上上解上级财政支出87,254万元,支出总计1,958,379万元。收支相抵,全市年终结转(含结余)288,211万元。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加上上划中央收入470,561万元,全市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1,369,011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2.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821,112万元,完成年度调整预算的117.6%,比上年增收180,499万元,增长28.2%。加上上年基金滚存结余116,800万元,补助收入133,153万元,全市基金收入总计1,071,065万元。2013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949,377万元,比上年增支246,590万元,增长35.1%。加上上解上级支出2,412万元,调出资金6,500万元,支出总计958,289万元,收支相抵,基金滚存结余112,776万元。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1.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74,841万元,完成年度调整预算的100.7%,比上年增收11,808万元,增长7.2%。加上转移性收入134,81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9,100万元、上年结余106,471万元、调入资金6,170万元,收入总计441,396万元。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支出完成289,515万元,比上年增支19,671万元,增长7.3%,加上上解上级支出33,906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4,954万元,支出总计338,375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含结余)103,021万元。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加上上划中央收入134,540万元,市本级公共财政总收入309,381万元,比上年增长6.2%。

  2.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87,925万元,完成年度调整预算的100.5%,比上年增收40,610万元,增长27.6%。加上上年基金滚存结余40,991万元,补助收入38,738万元,市本级基金收入总计267,654万元。2013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206,885万元,比上年增支72,875万元,增长54.4%,加上上解上级支出520万元,补助下级支出30,657万元,调出资金2,170万元,支出总计240,232万元。收支相抵,基金滚存结余27,422万元。

  上述收支预算的执行情况为2013年快报数,请各位代表参阅附表,待编成财政决算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三)2013年实施财政预算的主要工作

  1.促发展,增财源,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大力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着力支持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夯实财政增收的物质基础。一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落实工业企业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即征即奖”和增产增效用电奖励资金2.3亿元,进一步稳定工业增长。设立企业技改、产品转型升级开发专项资金,争取中央和省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项目资金1.5亿元,支持产业提升,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下达资金8,887万元,支持加快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筹集资金2亿元,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拨付资金1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争取省级外经贸扶持资金7,000万元,优化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推动贸易出口进一步扩大。继续安排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及扩围工作。二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及时兑付金融机构考核奖励资金,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投入300万元,在全省率先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授信金额达3.8亿元。设立企业应急转贷资金1亿元、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500万元和外贸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1,000万元,支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

  2.重统筹,促协调,城乡发展和谐推进。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积极整合财力,改进薄弱环节,支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支持城乡建设。围绕改善城乡交通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17.3亿元,支持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向莆铁路和建泰高速顺利开通。围绕提升城市建设品位,筹集资金23.1亿元,保障城市绿道、沙溪河两岸绿地景观提升工程、东新二路和徐碧路改造等重点城建项目资金需要。设立公交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公交车辆更新、新增线路和运行补贴,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围绕拓展市区发展空间,加快市区土地收储,筹集资金10.6亿元,用于市区贵溪洋、徐碧新城二期、洋溪等地块收储和前期开发,并保持公建设施与土地开发建设同步,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土地招拍挂条件,市区已出让的贵溪洋A、沙洲路、台江新区、红酒小镇等地块累计由中标人代建保障房、学校、农贸市场、市政道路、城市公园及水域等总投资额达9.2亿元。围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筹集资金15.1亿元,加快推进生态工贸区生态新城开发,支持台商投资区、埔岭汽车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围绕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市筹集资金1.1亿元,支持以省试点镇和市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围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筹集资金8.1亿元,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建设及土地综合整治,其中争取省级土地复垦开发资金3.2亿元,居全省第一。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全年累计发放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类涉农补贴4亿元,惠及农户5.1万户。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6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4.5亿元,使1,082个村近131.8万农民受益。投入村级组织运转和活动场所建设资金1.3亿元,增强村级组织运转保障能力。筹集资金2.4亿元,支持扶贫开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支持生态建设。投入资金2.5亿元,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要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区保护。拨付资金 0.5亿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下达资金3.6亿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落实资金1亿元,支持污水管网建设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筹集资金1.6亿元,支持生态公益林和“四绿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3.保重点,增民利,民生事业优先保障。

  坚持民生优先导向,将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和重要民生项目倾斜,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45.2亿元,增长23.4%,高于全市财政支出增幅1.3个百分点;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7.6%,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筹集资金3.7亿元,连续九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进一步完善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全市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标准分别提高到235元和119.4元,并相应提高了农村五保户补助标准。落实临时救助政策,向城乡9.8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元旦春节生活补贴2,365万元。筹措资金4.1亿元,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资金7,544万元,支持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提高医保待遇水平,将新农合和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实施新农合基金市级统筹,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在全省率先整合市县两级“三保”经办机构。省市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5,664万元,人均达22.6元。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性改革,率先在全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进一步降低就医成本。教育事业方面,省市投入3.9亿元,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加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支持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引进、重点实验室建设,落实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示范校建设。文化体育事业方面,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落实资金6,780万元,支持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免费开放,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农民体育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落实重点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各项扶助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市本级安排综治和平安建设经费1.1亿元。安排专项资金1,465万元,支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市场监管、疾病防控等工作,“平安三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4.抓增收,控支出,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高。面对经济增长下行与收支矛盾加剧的压力,各级加强收入征管,深挖增收潜力,主动争取支持,科学安排支出,全面完成年度收支预算任务。一是狠抓收入征管。建立财税联动机制,坚持定期召开收入形势分析会,强化征收责任,协调落实好纳税大户、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税收征管,确保各项税收收入及时入库。严格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基金征收,扎实做好土地出让各项工作,确保全年财政预算收入任务的完成。二是积极争取支持。主动加强沟通汇报,努力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争取各类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16.8亿元,比2012年增加14.6亿元,增长14.3%。三是严格支出管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行政成本,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各项重点支出,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 35.1%、87.6%、27.1%、27.7%,教育支出扣除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30%。

  5.抓改革,严管理,财政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继续深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的全过程监管,着力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一是依法接受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财政预决算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自觉接受同级审计检查,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二是完善预算管理。健全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扎实做好预算执行管理。市本级继续加大结余和结转资金清理力度,进一步盘活财政资金3.3亿元。三是推进财政改革。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等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市本级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公共财政预算资金15.6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53.8%;全市累计完成政府采购6.1亿元,节约资金0.8亿元。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进一步规范资产租赁、处置程序和收益管理,资产整体效益进一步发挥。四是强化财政监督。继续开展强农惠农资金和“五大战役”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全面履行财政监督职责。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职能,全年评审政府投资项目74个,评审总额13亿元,审减资金1.8亿元,平均审减率13.5%。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效防范地方财政风险。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财政运行和管理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增收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需进一步提高;重点项目建设、民生政策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等资金需求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财税体制改革亟需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勤俭节约意识仍需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逐步加以解决。在此,恳请各位代表、委员对财政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导和支持我们进一步做好财政工作。

  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4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培植壮大财源,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强化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着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等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促进民生改善和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财税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着力增收节支提效,加强财政科学化管理,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推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综合考虑各种收支增减因素,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2014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代编预算1,015,220万元,比2013年完成数增长13%;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财力为1,230,300万元。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公共财政支出代编预算1,230,300万元,比2013年代编预算数增长21.2%。2014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代编预算648,802万元,比2013年完成数下降21%;根据收支平衡原则,政府性基金支出代编预算647,082万元。

  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安排195,820万元,比2013年完成数增长12%。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总财力为168,709万元。根据财力与支出相适应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公共财政支出168,709万元,比2013年年初预算增长7.1%。

  2014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199,428万元,比2013年完成数增长6.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 18亿元。加上清理历年结余 310万元,基金可用财力199,738万元。根据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市本级基金支出199,738万元,比2013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3.1%。

  以上收支项目,请各位代表参阅附表。

  各位代表,面对经济增速回升缓慢、信贷政策持续偏紧以及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出台的复杂局面,2014年财政改革和保障任务十分繁重,财政收支形势仍不容乐观。收入方面,制约财政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主要是受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企业利润增幅下降;钢材、建材、采矿业等产品价格在低位徘徊,重点税源行业税收减收严重;国家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营改增”扩点扩围减税让利,以及市级重大项目建设难以接续,各项企业优惠政策延长实施都将对财政增收产生较大影响。支出方面,促进工业企业稳定增长,推动医药卫生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保障落实教育、农业、科技法定支出增长,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均要增加大量财政支出,加上民生政策扩面提标,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的刚性需求,财政保障压力持续加大。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今年市本级财政优先保障以下重点支出:一是安排资金10亿元,用于保障人员经费和机关正常运转,其中,安排工资福利支出 5亿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2.1亿元,日常公用及行政事业性专项支出 2.9亿元。二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14.7亿元,用于城市建设。三是筹集资金1.5亿元以上,支持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其中,安排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500万元,安排企业产品转型升级、物流、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等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产业加快发展;安排第三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旅游业发展资金800万元,总部经济发展资金500万元,重点项目前期经费1,75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1,700万元,优先支持财源建设项目;安排人才工作专项经费660万元,支持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四是筹集资金4亿元以上,全面落实各项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其中:安排8,525万元,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安排 4,500万元,用于企业离休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参保退休干部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安排420万元,用于城乡低保补助。从土地收入中安排5,500万元,支持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安排300万元,用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考核;安排8,100万元,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安排1,000万元,设立林改贷款风险准备金;整合安排3,000万元,用于市区公共汽车补贴及车辆更新;统筹安排3,000万元,用于中小学实训基地建设;安排1,0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安排1,500万元,用于万寿岩遗址公园建设;统筹安排2,000万元,用于向莆铁路三明段沿线环境整治;安排及整合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革命基点村和重点老区村加快发展。五是法定支出均达到政策规定,其中安排教育支出3.5亿元、农林水支出1.4亿元、科技支出3,400万元,分别增长12.8%、12.5%和12.5%,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

  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完成2014年预算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于推进全市整体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按照市委总体工作部署,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措施,重点突破,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加强政策研究,创新财政支持经济的办法和措施,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一是坚持项目带动。围绕交通、能源、市政、水利、信息、环保“六大提升工程”,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推进南三龙铁路、三明机场、湄渝高速、厦沙高速、国道205过境线改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生态新城核心区、贵溪洋板块、城市综合体建设进度,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二是支持产业提升。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采取贷款贴息、资金补贴等扶持措施,加大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电子商务、旅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资金等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落实财政奖励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支持产业建设。三是支持“三农”发展。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积极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面落实涉农补贴,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四是推进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支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造林绿化,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抓好流域综合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监测,建设体现“五位一体”要求的美丽乡村,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二)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宗旨,努力保障重点支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资金筹措力度,确保民生支出稳步增长,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创业小额贷款支持力度,继续发挥就业援助机制、就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在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服务企业用工等方面释放更大效益。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支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保制度。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府补助标准,解决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参加社保的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低保工作。落实财政投入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三是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一体化。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四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完善扶困助学机制。继续支持城区中小学扩容建设,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五是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积极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支持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兴建和完善重点文化设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六是继续加大社会管理创新投入。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加强应急管理、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落实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三)把多方聚财作为头等大事,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坚持把组织收入作为财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收入征管工作力度,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一是落实责任。将收入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各征收部门,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收入组织调度,强化综合治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收入组织合力。二是加强收入征管。加强财税形势分析,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和税源监控、零散税源和中小税种征管,加强非税收入征管,促进依法征收、公平征收、应收尽收、不过头征收。三是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做好财政政策、项目、资金向上争取工作,盘活各种政府性资产资源,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整合营运,规范土地市场管理,多渠道、深层次聚集政府财力,促进收入规模、增长速度和可用财力协调发展。

  (四)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努力推动制度创新。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坚持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先行先试,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释放改革红利,增强财政发展动力。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细化预算编制内容,着力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清理并规范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与财政收支增幅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与GDP挂钩事项,预算审核重点转向预算支出编制与政策的落实。加强部门结余结转资金管理,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财政预算管理机制,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稳妥推进全市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二是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跟踪中央、省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调整方向,研究明确市、区政府的事权范围,理顺市、区两级政府的支出责任,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探索有利于市区经济发展的市区财政管理新体制,适度增强市级财政调控能力,促进市区财政平衡发展。三是推进税制改革。密切关注国家税制改革动向,加强对增值税、“营改增”、消费税、房地产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税收改革的前瞻性研究,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尤其要加强以房产税和消费税为主的地方税体系的研究,深入调研、测算对接、做好准备,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五)把规范管理作为内在要求,努力提升理财水平。着眼财政工作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完善财政运行机制,提升财政理财水平。一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提高国库直接支付比重,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防范财政支付风险。二是规范政府采购,加快电子化政府采购实施进程。三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完善规范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制。四是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扩大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试点范围,完善绩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五是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六是强化财政监督,努力构建对财政性资金运行实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确保各项财政政策落到实处。七是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立政府性债务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进一步明确归口管理和职责分工,健全管理机构,规范政府融资举债行为,防范财政风险。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财政事业新局面,为推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