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参加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陆续抵达驻地,向大会报到。图为代表们正在熟悉政府工作报告等有关材料,为三明发展献计献策。(吴佳霖 摄)
1月6日,阳光和煦,清风徐徐。
出席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满载社会关切、人民期盼,带着议案建议,陆续抵达各代表团驻地报到。核对信息、领取会议资料……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们有条不紊地办理报到手续。现场,代表们或认真研读会议材料,或畅谈热点话题,或交流履职心得……气氛隆重热烈。
未来几天,代表们将依法履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凝聚智慧力量,积极建言献策,为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共谋良策、共绘蓝图。
关键词:融合
“必须推动公共服务和优质资源下沉!”
“把人留下来,农村的发展空间才更大。”
……
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载体。报到现场,如何促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成为代表们谈论的热点。
“要以产业兴旺带动城乡融合发展。”艾述蓉代表来自建宁县伊家乡,是一名水稻制种专业户。她翻开《政府工作报告》第14页,神情喜悦地说,报告提到“巩固杂交水稻制种全国第一大市地位”“争取‘中国稻种基地’项目列入国家‘十五五’规划”,信心倍增。
提起种业,艾述蓉代表娓娓道来。她说,经过多年发展,三明已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然而,随着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2024年1月1日,《三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管理规定》正式施行,为制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除了法治护航,种业在风险保障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几年,我的目光都聚焦在种业保险扩面提标上。”她说。
下好城乡共融“一盘棋”,应当坚持共享发展。
“今年,我提的是关于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的建议。”罗秀贞代表说,我市于2013年8月实行“三保合一”,建立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实现了对基金统筹、用药目录、诊疗目录和服务标准等项目统一管理。她建议,进一步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和各部门的引导力度,提高参保率,减轻群众负担,节约医保基金。
“可以在全市做试点,借鉴车险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人员给予保险金打折优惠。”罗秀贞代表举例,如上一年度医保基金未使用,且居民健康档案里未发现慢性疾病、重大疾病等情况下,下一年度个人缴纳医保金给予打折优惠。
听完大家的讨论,张功国代表也抛出观点。“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被列入福建省委一号文件,目的在于更好地挖掘现有乡村资源要素,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他认为,我市应当以推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适当延长项目实施时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深化人文融合与创新传承,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与创新盈利模式,完善政策落实与协调机制,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代表们虽未走进会场,却已传递出百姓“好声音”,无不让人感受到肩负使命、履职尽责的那份光荣和神圣。
关键词:发展
报到现场,代表们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热点话题交流探讨,分享心得体会。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强劲的人才支撑,这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专注细节、勇于创新。”陈杰代表从一线工人走上管理岗位,如今是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海西(福建)分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生产主管。
在新时代背景下,工业母机作为制造业的核心设备,其技术水平关乎国家工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此,陈杰代表带来了《关于弘扬工匠精神,助力我国工业母机发展的建议》。“针对此类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应与工业母机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工业母机工匠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锤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建议设立‘工业母机工匠奖学金’,激励广大学子投身该领域。”陈杰说。
三明是革命老区苏区,也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老工业城市。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已成为三明发展的“主力军”、财税收入的“主来源”、就业创业的“主渠道”。
“如何有效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交流探讨中,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傅漫洲代表结合自身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参加这次大会,我深感使命和责任重大。”
傅漫洲代表坦言,希望进一步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营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在企业融资问题上,期待政府进一步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此外,应持续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
在高质量发展中,中心城市必须“挑大梁”。
六路商圈是三明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培育业态、聚集人气的龙头项目。“我带来了《关于持续提升六路商圈人气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的建议》。”吴亚琴代表坦言,自己在建议中提到,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趣味性与艺术感,营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娱乐环境。同时,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惠企政策,引进更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提升商圈竞争力。此外,推动“演艺+文旅”深度融合,化“流量”为“留量”。
谈的是发展,聚的是民意。代表们以坦诚自信的姿态、深思熟虑的见解,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春之声”。
关键词:传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报到现场,聚焦如何传承优秀地方文化,代表们也纷纷各抒己见。
泰宁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作为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毛清标代表在会前多次走访福州、泉州等地的古城,此次他带来了关于支持泰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政策资金帮扶,助力泰宁古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
多年来,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毛清标代表十分关注。他说,泰宁梅林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九届福建戏剧会演上,梅林戏《戏娘》精彩上映,荣获多个奖项。
“这是我们对原创艺术作品的一次有力推广。”毛清标表示,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爱上梅林戏,县里还推出了梅林戏常态化公益性演出,不断创新戏曲内容和互动形式,走进基层乡村、校园、社区。
钟家富代表来自永安市青水畲族乡,这里是郑成功祖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他结合工作实际,学习厦门、漳州等地经验,梳理形成了《关于推进郑成功先祖地建设、加强对台交流的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打造好郑成功文化的对台交流优势,吸引更多台胞台企来明参访交流、投资兴业,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交流过程中,钟家富满怀期待地说。
而钱丽新代表则将目光聚焦在地方语言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
“地方语言是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丰富厚重的地方文化特色保护价值。”钱丽新代表说,“随着科技进步、交通便利和信息发达,普通话交流逐渐替代地方方言交流,地方语言面临着没落甚至消失的危险。”
为此,她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教育部门应出台地方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政策,将地方语言课程列入幼儿园及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范畴,同时在教师招聘中部分岗位将地方语言考核列入招聘条件。文旅部门要加强宣传,多组织与地方语言保护有关的宣传活动。融媒体及广电等部门应多发布与地方语言有关的视频及信息。”
聚众智之光方有其明,集众才之能方成其兴。报到现场,代表们脸上洋溢着“为民发声”的自豪感,在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代表声音”中,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将迈开新步伐。(卢素平 丁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