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印征程。过去的一年,注定以不平凡被标记。
作出决议决定9项,制定地方性法规2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2项,组织开展执法检查2项、专题询问2项、工作测评2项、视察调研37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86人次……这是一份恪尽职守的履职答卷。
回眸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鲜明的主线仍清晰可见:立良法谋善治、聚焦经济发展、回应民生关切、护航生态文明、代表履职尽责……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中,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为新时代新三明建设贡献力量。
立良法谋善治
法为民所立,利为民所谋。
过去一年里,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立良法谋善治,加强立法供给,回应群众关切,体现三明特色,不断提高立法质效。
抑扬尘,护蓝天。市人大常委会注重惠民立法,针对城市扬尘污染易发多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制定出台了第三部环保类地方性法规——《三明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条例剑指扬尘治理,通过理顺管理机制、理清部门职责、设定监管领域、划定监管责任等,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担当作为,监督企事业单位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引导公众知法懂法守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这是一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法规,市人大常委会扎实把好立法各个环节,从选题到规划、立法调研到法律起草、公开征集意见到数易其稿,每一个论证、每一个改动,都是脚踏实地、沾泥带土的生动实践。
商铺门店装饰装修设置封闭围挡,产生的作业扬尘要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绿化养护作业时产生的弃土、垃圾等要在规定时间内清运;城市道路保洁积极推行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2020年10月1日起,城市扬尘的各个领域被一一戴上“紧箍咒”。
如果说《三明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是积极回应群众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关切,那么《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则让群众有了向不文明行为说“不”的法律武器。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文明行为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内核”。我市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并于2015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如何将文明“软力量”转化为城市“硬实力”?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市政府制定的《三明市市区文明行为促进办法》基础上,制定《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去年9月29日,我市首部关于“文明”的地方性法规——《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出台,并于去年12月1日起施行。与《三明市市区文明行为促进办法》相比,适用范围由市区扩大到了全市范围,并注重对公共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进行综合、系统的规范,建立更为全面的公共文明促进工作实施保障体系,设置重点治理清单,规定法律责任。
弘德立法。市人大常委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吸纳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中好的经验做法,探索建立重点治理不文明行为清单制度,为推动形成共建共享机制、提升“满意在三明”品牌建设提供法治支撑。
聚焦市区环城山体地质灾害整治工作,组织视察调研,对《三明市市区环城山体保护条例》进行一审;开展城乡建筑风貌管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餐厨垃圾管理等立法调研,为下一步立法工作打好基础……市人大常委会每一次的深入调研,为的是问计于民;每一次的座谈讨论,目的是让每一部法规经得起实践检验。
建立重点立法项目工作专班制,创建公职律师参与地方立法工作制,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在立良法谋善治中,市人大常委会筑牢立法民意基础,让立法工作更接地气。
聚焦经济发展
过去一年,在疫情与复杂严峻经济形势的双重考验下,市人大常委会突出问题导向,改进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助力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去年2月中旬,疫情相对平稳后,加速企业复工复产成为全市工作重点。市人大常委会贯彻市委的决策部署,从细处着手,提早谋划。2月18日,发出《致全市企业人大代表的一封信》,号召全市企业人大代表发挥引领作用,带头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经营。2月17日至19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到永安市、尤溪县、泰宁县、明溪县、将乐县,深入宏冠化工、茂诚汽配、三晶光电、海斯福、东南新材料等企业生产一线,详细察看企业各个环节的防护工作,了解企业复工面临的困难,指导督促当地干部和企业,加强防疫措施落实,做好各类生产要素供应保障,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指导推动下,我市企业防疫和复工复产工作稳步推进。
管好“全市账本”、看好政府“钱袋子”是人大常委会监督的重要内容。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报告、审计工作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审查批准决算、预算调整方案,加强预算联网监督,推动市政府强化预算执行、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听取审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进一步助力做好全市“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好的营商环境能引来投资的聚焦。为了督促政府有关部门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承诺事项,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去年6月至10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线上监督、实地调研、网络征集、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方式,开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监督活动。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我市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护航新材料产业倍增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奏响了监督强音。去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深入清流县、永安市,实地察看了福建三农新材料公司、三明厦钨新能源材料公司等相关企业。调研组建议:要结合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认真谋划编制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利用我市石墨、萤石、稀土等矿产资源优势,推动新材料产业提速增量;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做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新材料企业签约落地三明。
茶叶和油茶这“两茶”产业,是我市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产业。为推动“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积极作为。去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赴尤溪、大田、宁化等“两茶”主产区开展专题调研。随后建议市政府从政策引领、优化结构、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着手,做大做强“两茶”产业。
护航生态文明
三明全市林地面积2850万亩,森林覆盖率78.73%,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人均的4倍。林深水美,“绿色三明”是三明的特色,也是大自然给予三明的馈赠。围绕市委部署,市人大常委会不遗余力助推“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建设。
饮水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守护好市区百姓的“大水缸”,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水源地。
东牙溪和薯沙溪是三明市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2020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三明市东牙溪和薯沙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奔赴一线,实地察看了薯沙溪水库、莘口镇清溪村污水处理站和东牙溪水库分层取水、生态修复及中村乡笋水综合治理等项目运行情况,并围绕保障制度和责任落实、保护范围和规划工作等方面,开展全面检查。
摸清了底数,专题询问有了准数。2020年6月28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举行东牙溪和薯沙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情况专题询问。举好例子、列出数字、直击要害,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直面“问政”,群策群力共护“放心水”。
专题询问始于“问”,不止于“答”,关键在落实。根据东牙溪水库的淤积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清理库底沉淀物方案;组建城市公用集团,进一步理顺源水供应、供水运营、污水处理的关系;重新修订出台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拓宽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来源……专题询问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一项项整改逐一落实。
宜人的水景、清澈的水质,是三明生态发展的福祉。这其中,离不开历届市人大常委会为加强河道保护管理作出的不懈努力。
2020年初,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再次把河道管理工作列入2020年监督工作计划。3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全市河道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个别流域垃圾入河问题依然突出、河流污染源头治理不够到位、河道社会化管护探索有待加强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有效减少河道过度硬化、渠化现象;加强河流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步伐;解决小流域监管薄弱问题。
“35票赞成。”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保护河道水生态的决定》,为加强河道保护管理、落实河湖长制提供了法治保障。
四时四季,三明总有不同的美景等待四方游客前来邂逅。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我市正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纳入工作安排。7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我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工作情况进行调研。8月,结合调研报告,市人大常委会进行认真审议。讲好三明生态故事,提升三明产业形象,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掷地有声。
广袤的森林、苍翠的群山,是三明浑然天成的画卷。筑牢生态环境保护还需有司法屏障。2020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深入尤溪、将乐县,全面了解全市生态司法保护工作情况。
6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和审议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生态司法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对宣传不够到位、生态司法与行政执法的衔接不够顺畅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加强生态司法保护工作监督,助力法院充分发挥生态审判“三合一”优势,强化我市林、矿、水、生态功能区的司法保护,市人大常委会还在持续发力。
回应民生关切
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翻开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的年度答卷,“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的“高频词汇”。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及机关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同心同力迎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2020年1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发出《致三明市各级人大代表的一封信》,号召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立即行动起来,主动投身到联防联控工作中;1月27日起,按照市委的部署,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多次带队,前往所挂钩联系县(市)和市区的疫情防控一线,指导、督促、帮助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2月10日起,由30余名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组成的防控一线“急先锋”,深入社区卡口,为居民“把好家门,守住健康”……
大力宣传有关疫情防控的法律法规,推进依法防控、依法治理;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组织机关干部共同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市人大常委会不断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出人大力量。
发展离不开妇女,发展成果更要惠及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我市妇女事业发展如何,备受关注。去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将妇女发展工作列入监督工作计划。3月,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召开3场汇报座谈会,实地察看了9个调研点,深入了解我市妇女发展工作情况。
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去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妇女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并提出优化妇幼健康服务、加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推动妇女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刚需,事关百姓福祉。
从治混乱、堵浪费,到建章程、立制度,再到“治未病”、大健康……自2012年我市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9年间,三明医改,正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朝着全民健康再进发。
健康管护组织建设情况如何、百姓家门口优质医疗资源能否实现、卫生健康信息化互联互通情况怎样……百姓关心关注的健康保障热点问题,也是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监督的重点。
去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深入梅列、三元及建宁、将乐等地,开展以健康为中心的新型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调研。10月29日,“以健康为中心的新型卫生保障体系建设”专题询问会,在调研后如期而至。在会场,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把对大健康的关注转化成尽心履职的担当,群策群力为全民健康“把脉问诊”。时隔两个月,市人大常委会于12月24日进一步开展三明健康保障体系建设调研,强调要完善政府办医责任体系,构建健康管护组织体系,健全健康绩效考评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区域健康管护体系,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加强卫生健康能力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专题询问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医防协同融合,持续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接力。
开展市级安全生产红色隐患整改情况调研,力促建机制、查漏洞、补短板、抓整改,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开展慈善法执法检查,督促市有关部门单位加大监督管理、培育慈善组织、落实政策激励,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去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代表履职尽责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尊重代表的权利就是尊重人民的权利,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就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以“线上+线下”履职平台建设为主抓手,全力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不断拓展代表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在线上的一头,将乐县白莲镇小王村村民,关注了“三明市人大代表在身边”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希望村里能尽快修建一座公厕。
在线下的另一头,尤溪县联合镇联南村,85岁老人杨元寿,仍习惯在圩日或每月11号的“代表活动日”,到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与代表面对面交流,提出诉求。
这一“新”一“旧”群众联系代表的方法,优势互补,正是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开展“人大代表在身边”工作,创建线上线下双平台所呈现的叠加效应。
线上履职、反映民意、接受监督;线下开展“人大代表走基层、助力群众奔小康”主题活动,推进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回望这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突出代表主体作用,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尽显风采,争当群众的“代言人”。截至去年底,全市各活动室开展活动合计3341次,参加代表15190人次,接待群众20717人次;群众通过微信平台和活动室反映问题4027件,办结率达93.67%。
保障履职聚民智。去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组成人员联系代表活动,坚持常委会领导与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制度,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立法调研、执法检查、法规制定征求意见等活动134人次。与此同时,围绕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等主题,组织代表526人次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提出建议26件。
此外,统筹“一府一委两院”联系人大代表工作,组织基层代表开展异地考察学习;举办预算、民法典专题培训;向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发出《争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表率》等倡议,都得到了广大人大代表的积极响应,有效地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督办,则是市人大常委会为民解忧迈出的沉稳步伐。去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加强代表建议交办、督办等各环节工作,坚持集中开展代表建议办理“督办月”、办理结果“回头看”检查活动,并听取市政府及部分承办单位的报告,进一步落实重点督办制度,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取得实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代表议案和代表建议的高效务实办理,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关切。做得好不好,数据来说话。去年,代表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和闭会期间提出的223件建议均已办结,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的占93.28%,满意率达92.38%。
凝心聚力促发展,履职奋进为民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人大常委会将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依法履职、务实为民,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新三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