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盛
上坪村,历史上曾名六龙井、楚下堡,位于建宁县东北部溪源乡境内,西与江西省黎川县相接壤,土地面积18432亩,其中传统街区面积1平方公里。
明清时期,上坪作为闽赣两省的重要驿站,曾是两省文人墨客商贾小贩云集之地,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游驻讲学。这里有着丰富悠久的文化历史,现有杨氏家庙、社祖庙、古学堂、大夫弟、司马弟、得水园、古香园、五代同堂坊等多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在持续打造上坪古村文旅产业的过程中,各级人大代表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助力推进上坪古村落复兴发展。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上坪村实施古村复兴计划,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努力,也离不开人大代表的助推。为制定一个高标准、有特色、有亮点的古村改造计划,溪源乡的各级人大代表先后多次深入上坪村,对杨氏家庙、社祖庙、古学堂、大夫弟、司马弟、得水园、古香园、五代同堂坊等古建筑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与村民详细交谈,了解上坪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并结合当地实际,代表们提出意见建议,要把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建筑应符合上坪特色,展现城市居民向往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要注重保留古村原始风貌,保持原有街道、排水沟渠线型,不大面积平整场地,尽可能在原有古村形态上整治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乡村旅游。
代表们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建议得到乡政府的认同。2017年,乡里启动上坪古村复兴计划,邀请清华同衡、中央美院、东南大学、福州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机构参与,对上坪古村保护开发进行全方位规划,并组织对部分新建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对古建筑进行加固修缮,打造村庄节点,同时将部分节点植入旅游新业态。
近年来,溪源乡重点打造提升了村口、杨家学堂、大夫第等三大区域节点,还创造性地赋予旧仓库、烤烟房、猪圈、牛栏等破旧建筑新的生命,将其化身为特色擂茶馆、休息室、公共图书馆、酒吧、会议室等特色场所。村民、土地、房屋、自然与文化融合在一起,焕发出新的生机。
培育文明乡风
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溪源乡人大代表多次建议乡政府对上坪古村进行复兴规划时,结合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将上坪打造成廉孝文化教育基地,提升广大群众和干部的情操修养。
2018年,乡政府吸纳代表的建议,在村部周边和“四知堂”活态展示杨震“四知文化”,把上坪村世代承袭的“忠、孝、廉、节”家训家规纳入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通过强化措施、创新载体,精心打造集教育、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廉孝文化教育基地。表演“杨震夜幕却金”小品剧,诵读“二十四孝歌”,解读“杨东垄精忠报国”故事,举办“晏神节”……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廉孝文化,大力倡导廉洁勤政的良好作风。
促进生活富裕
依靠自身特色发展笋竹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上坪村在实践中遇到了“瓶颈”:村里通往外面的公路小又弯,到这里收购产品的车辆通行受阻。交通不便,如何致富?
积极为村民发声,反映群众关切。代表们对此展开调研,并提出修建公路的建议,将上坪到花桥的公路由原来的3米单行道扩大到标准6米双行道。道路通了,村民致富的大门也敞开了。
在溪源,家家户户都要晒香肠迎新年。说起当地人再熟悉不过的这个“土特产”,乡人大代表、上坪村书记杨永华有诸多感慨:“以前,这些土味都是自己吃,现在大部分是卖给游客。外地游客的到来,带动了土特产的销售,莲子、明笋、土鸡土鸭、山茶油都供不应求。”
2016年以来,人大代表开展促进古村落复兴和农民增收等方面调研10余次,提出建议意见20余条,很多都得到有效落实。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味十足,许多人慕名来参加廉孝家风、研学活动。
文化活了,村子美了,游客来了,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原本寂寥的古村迎来了新生。
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村,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明清古建筑,以及独特的民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为其抒情喝彩,赋之以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