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监督纵横】千方百计兜牢民生底线——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调研侧记

2022-12-30 09:29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刘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备,一项项惠民政策、一笔笔救助资金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城乡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职责。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如何实现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今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深入将乐、建宁等地,实地察看部分社会救助机构、社工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召开市县工作汇报座谈会,与基层供养机构、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受助群众座谈交流,听取各方意见建议,详细了解我市社会救助工作情况。

  10月27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为目标,坚持托底线、救急难、补短板,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救助工作统筹力度不够、救助水平和方式存在短板等问题仍较突出。下一步,市政府要坚持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着力健全救助工作机制和救助方式,推进救助信息化建设,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健全政策体系  救助更有“力度”

  社会救助政策是开展精准救助工作的重要依据。为弱势群体解困,仅靠民政部门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多部门力量,强化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全面落实相关救助政策,才能实现救助无盲点,确保救助工作效率与效益最大化。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社会救助涉及面广,民政、教育、卫健、医保、应急、住建、人社等职能部门针对特定服务群体各自出台救助政策,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方面不尽相同且缺乏有效整合和系统集成,政策之间协调联动、统筹发展不够,有限的救助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合理,重复救助和救助盲区并存。如,有些地方低保制度与教育、住房、医疗等多个专项救助相捆绑,低保呈现“福利化”倾向,容易形成低保户与边缘户之间待遇上的“悬崖效应”,造成新的社会不公。为此,郑季武委员建议,“要加强各部门社会救助政策之间的衔接,促进现有社会救助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的配套,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社会救助保障网络,从而化解‘福利捆绑’和‘悬崖效应’,推动社会救助的社会治理效能由不完善的‘拾遗补缺’逐步发展为具有稳定保障性质的‘社会安全网’”。

  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是减轻困难群众和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防范因病致贫返贫、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的重要举措。许丽华委员指出,“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等措施,推进社会救助政策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补充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对因大病重病陷入困境的家庭及时发现、及时救助,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提升服务水平  识别更有“精度”

  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是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公正实施的前提,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保障,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甄别认定救助对象工作尤为重要。审议中,如何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前个人、家庭的收入、财产情况具有多样性、隐蔽性,且相关财产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单位,仅靠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人工比对方法核查,存在“谁来举证、如何验证、能否采信”的困难。郭颖委员在审议中指出,“要推进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通过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打通信息核查比对通道,对社会救助家庭声明的经济状况信息进行全面、客观核对和精准识别。”

  开名牌汽车,住高档小区,家庭成员却享受着低保补助,这些深受群众诟病的现象屡有发生,针对当前错保、漏保、骗保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救助问题。林坚委员建议,“要落实救助预警机制和低保对象延保渐退机制,使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并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社会救助对象失信行为联动惩戒机制,各部门根据职能,对瞒报、漏报和骗保人员形成反向倒逼,联合社会力量,根据困难对象公益性行为开展信用修复,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困难家庭开展从优从快救助等守信激励。”

  “基层经办人员的配备、经费保障不足,多数为兼职,更换较为频繁,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不够,基层经办服务能力不足,与当前情况复杂、需求多样、任务繁重的社会救助现实状况不相匹配,‘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赖荣委员说:“要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对基层经办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乡镇(街道)层面救助为民解困能力,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广泛凝聚共识  帮扶更有“温度”

  社会救助潜力巨大、资源丰厚,建立政府与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密切协作关系,形成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就能让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更科学,就能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更多温暖和幸福。从具体实践看,社会力量具有动员、整合包括公益慈善资源、志愿资源等社会救助资源的功能,能够迅速凝聚起企业、公民个人的公益力量,让救助直达有需求的困难群众。因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既能够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也能为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和覆盖面,还需要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张知通副主任强调,要大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动员引导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在社会救助薄弱环节集中发力。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对接、项目发布的工作联系机制,凝聚和形成日益强大的社会救助合力。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全过程跟踪检查,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的规范化水平。

  当前,“生存型”的低保救助基本上做到“应保尽保”,但“发展型”的救助服务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从农村困难群众接受救助的情况来看,基本生活救助和政策补贴使得他们在物质生活各个方面的严重困难逐步得到解决,但在社会融入、心理调适等服务方面的需求还难以解决。陈建秋委员指出,“要积极培育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为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加快形成社会救助服务多元供给格局。”

  民生无小事,桩桩重千钧。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推动救助更有力度、识别更有精度、帮扶更有温度,人大监督责无旁贷。市人大常委会将牢记重要嘱托,持续关注我市社会救助工作,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管理,提高基层社会救助水平,用心用情服务群众惠民生,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