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郑文兴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计,千秋伟业,涉及千家万户,是最重要的民生。
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教育问题,助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月8日至1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丽青带领调研组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清流县、尤溪县、三元区,实地察看部分城乡小学、中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着重了解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府保障、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政府,三元区、沙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探讨推进工作的意见建议。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及时形成了调研报告,并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进行审议,进一步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全面发展。
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舒适的宿舍楼掩映在绿树中,标准化运动场上活跃着学生身影……不论是在城区还是在乡镇,“最好最安全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是三明人民的真实感受。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资源配置。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由2016年的51.4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6.9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20.27%提高到21.3%,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到位。“十三五”以来,全市实施义务教育补短板项目633个,新增中小学学位8.03万个。
调研发现,贵溪洋中学、三元区第一实验学校、沪明小学等学校的校舍整洁干净、树木郁郁葱葱,校园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然而,这些学校丰富的实践成果却难以在本区域其他学校推广,市实验小学的教师感慨:“这样的课外实践我们学不来,学生日常做操的空间都不够,哪有这样的场地?”话语中反映出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城区部分学校超班额、大校额仍然突出的问题。
与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紧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生源的大量减少,不少地方出现被动“小班化”“空心化”现象。比如,市区周边的市第六中学、洋溪中学、莘口中学、中村中学的在校生人数均在200人以下。
教育路上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大家的关切。通过深入调研,调研组也提出了相应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建议——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校舍资源、改扩建教学楼、合并周边薄弱学校等方式,在不产生大班额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学位供给。同时,通过高起点举办新建学校、改造帮扶薄弱学校等方式,加快办好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的“教育三问”。然而,培养优秀的学生、优质的人才,离不开充足的教育资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调研组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直插农村、直插基层、直插困难问题多的学校,从中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确保我市义务教育朝着更加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
那么,三明应如何兼顾各类儿童教育需求,让每个孩子上好学、有发展、能出彩?调研组认为,要把握好推动优质均衡与实现因材施教的关系,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丽青看来,要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关爱;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要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引导;要教学相长,让每一节课成为最美的相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当前不少教师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城镇化进程、人口出生率下降及“县管校聘”、轮岗交流等制度落实不够到位等因素影响,我市在依标配足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同时,依然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小规模学校,无论按师生比核定编制,还是按班师比核定编制,均无法满足“开齐开足开好”学校课程的需要。同时,部分地区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部分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主动“躺平”,新教师专业素质堪忧,乡村结构性缺编问题比较普遍……
为此,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逐步解决结构性缺编难题。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统筹管理编制和岗位职数,破解教师交流管理体制障碍;持续落实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采取人财物及考核、补贴随人流转等办法,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合理分配;探索跨区域支援交流办法,从教师富余的县(市、区)选派教师到师资较为短缺的县(市、区)交流、支教。二是着力健全编外教师保障机制。编办、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规范编外聘用教师管理,落实财政保障,建立和完善公办中小学编外聘用教师收入保障机制。三是优化教师性别比例。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教师队伍性别结构,把符合教师条件的优秀男性吸引到教师队伍中。
“让优质教育均衡惠及更多人”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评估标准、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命题,大家认为,要协同发力,让教育更加优质、学生更加出彩、家长更加满意。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在审议意见中围绕提升政策保障能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育“双减”政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市政府高度重视办理答复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要求市教育局牵头对照意见建议,细化研究整改措施,认真抓好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比如,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市政府及教育部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注重赋能增效,根据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合理规划教育用地布局,推动教育项目建设,2024年全市批复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31个,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专项资金项目72个,计划总投资4.45亿元,规划校舍面积31.73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学位数12710个。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教育部门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三元区中心城区“积分入学”“多园划片”“多校划片”等招生改革,5139人通过积分入学系统线上报名。大力推动“教育入学一件事”上线运行,11县(市、区)均建成线上招生服务平台,小学通过“教育入学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线上报名20733人。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指标按比例分配到初中校招生办法,全市“定向生”指标到校比例从2023年的50%提升至6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每一所学校办好,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平等优质教育,已经成了全市上下的共识。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推动全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