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助推生态市创建工作侧记
孙征宇
随着生态市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市上下正在奏响雄浑激荡的绿色主旋律,三明,这座工业城市正以一种让人惊喜的速度向“绿色生态”城市转型。民生脉动最关情,市人大常委会紧贴民生,创新和改进监督工作,不断增强人大监督实效,全力助推生态市创建工作,打好“生态攻坚战”,让天蓝水清绿满城,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创建之效:我们收获了什么?
2012年11月2日,三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规划编制情况的报告,表决通过了《三明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并作出了《关于三明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决议》,为打造“生态三明”描绘了蓝图,为全力做好国家级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年多的生态市创建工作,现在进展如何?
这是全市上下生态攻坚两年多来的行动力:
——唱响“生态歌”。高度重视生态市创建工作,实行地区差异化考评机制,取消宁化等八个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引导树立生态文明的政绩观。突出项目抓手,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生态建设。
——打好“绿化牌”。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强化涉及保护区开发活动监管,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培育森林生态保障,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76.8%,是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之一。
——下活“节减棋”。深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完成217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十二五”以来,组织实施了612个减排重点项目,2014年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
“背水一战”终有收获,市环保局生态科科长周毅津告诉笔者:目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Ⅰ、Ⅱ级天数达标率97.8%,10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辖区三条主要水系(沙溪、金溪、尤溪)17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99%,我市获得省级生态市命名。
生态攻坚的成效,为生态创建收获经验,收获信心。久久为功,滴水定能穿石。
创建之难:还有哪些纠结与胶着?
战鼓雷动,只争朝夕。今年是生态市创建的关键之年,但从生态立市的战略要求来看,与建设美丽三明的目标来比,三明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实地视察后,参加调研活动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还与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共同就生态市创建工作进行探讨。
“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低碳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作为全省的老工业基地,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约占全市工业的70%以上,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鸿飞开门见山,直指症结。
“‘呼吸’与‘饭碗’,二者成为无法回避的纠结与胶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亟待加快转变,要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从而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同步提升。”李新华委员接过话题,继续说道。
“由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正在制定,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工作体系尚未出台,由国家级生态市的创建转变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具体实施标准尚未明确,给创建工作带来了困难。”市环保局局长吴成球也坦言目前生态市创建工作遇到的瓶颈。
“从各县(市)调研情况看,一些地方生活污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雨污分流系统不完善,长期存在运行负荷和进水浓度低,生产运行不稳定等问题。部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率暂未达到80%,影响了全市化学需氧量(COD)的减排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农村环境整治覆盖面不广,生活污染、畜禽养殖业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任务繁重。”市人大常委会环城委主任邓善存,结合调研实际谈道。
……
汇报、讨论,这一问一答之间即诠释了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神圣,也凸显了问答双方各自应尽的“责任”,生态市创建工作的成效和问题逐渐清晰地梳理出来。
创建之路:同心协力打赢“攻坚战”
生态创建,从政府高层到民间组织,从生产到生活,面对诸多困惑、纠结,各方都在合力寻求“生态攻坚”的解决之道。
“要及时做好跟踪衔接,建议对原定于2016年通过国家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并命名的既定目标进行调整,并不断完善创建指标资料档案的整编,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档升级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庆就如何应对考核体系变化提出指导性意见。
针对产业结构瓶颈,环城委主任邓善存认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推进生态市创建的根本举措。他建议,要坚持“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工作主题,致力推动一产组织再造、二产创新改造、三产业态创造。一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二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李新华就环保基础设施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要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全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燃气、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破解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要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水处理率。
张鸿飞委员注重强调长效机制。他建议,生态市创建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构建生态创建实施的保障体系。
8月26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分组审议会场,委员和代表们言之凿凿,有理有据地出谋划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翻开三明的发展蓝图,如今,“生态三明”格外耀眼。全市上下正以“追”和“赶”的姿态,“拼”和“闯”的决心,在加快建设“美丽三明、幸福三明”的跑道上奋起疾飞。随着生态市创建的深入实施,一幅“天蓝水清绿满城”的生态画卷正在三明大地上铺展。
(责任编辑:林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