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明人民政坛 > 2015年第4期

五一村:水清 民乐 村美

2015-10-22 09:39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刘  云  郑向阳
   一幢幢别墅错落有致,一湾湾溪流清澈荡漾,一条条水泥路蜿蜒盘旋,小水弄在田野间纵横交错……走进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一幅现代新农村美丽画景呈现眼前。
   然而,十年前的五一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800多人口的盆地小村,处处土房危房,零乱破败,村民靠田间种植获得微薄收入。今年74岁的村民许成兆回忆道:“以前村里都是木质的旧房子,环境差,种地靠天吃饭,老百姓增收无门。最头疼的是交通不便,去镇上赶集,要走七公里多的路,遇上下雨天,村道更是泥泞难走……”
   十年巨变,天壤之别,五一村华丽转身,实现由脏、乱、差,到绿、富、美的精彩蝶变。“五一村之所以有今天的变化,得益于永安市人大常委会、小陶镇人大主席团和各级人大代表的辛勤付出,省人大代表、五一村党支部书记许光园功劳很大。”小陶镇人大主席罗光乾深有体会。十年间,许光园和人大代表、村干部及乡亲们一道,将一穷二白的落后山村变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4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2000多元,乡村更美了,百姓更富了。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永安市确定五一村为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精神的指引下,以“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为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波翻浪涌,一幅“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五一村画卷徐徐展开。
   2010年6月,五一村遭遇特大洪灾,许多人住在危房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村庄,永安市人大常委会在调研后建议“将受灾农户家园重建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为了落实人大建议,村里组织部分市、镇人大代表开展调研,收集村民意见,向镇政府提出结合新村建设做好五一村村民拆迁安置工作的建议,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盖新房是许多村民多年的梦想,但真要实施起来却很不容易,需要拆迁6个祖坟2座祖房和14户村民。农村很忌讳迁祖坟、拆祖房,村民思想情绪大,征地阻力大。做为人大代表、村书记的许光园从人大代表、村两委干部入手,要求人大代表、村两委干部、党员带头拆,再通过他们做其家人、村民的工作。村里的人大代表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分头到村民家中拉家常做工作。镇人大主席团通过深入调研,与村委会一道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拆迁方案,并主动协助做好涉事亲戚的思想工作,终于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祖坟迁了,祖房拆了,全村61栋172户旧房顺利拆除,新增耕地112.3亩。值得一提的是拆旧建新过程中没有一个人上访,五一村成为永安市、三明市和谐拆迁的典范。
   “现在我们村环境优美,房前屋后都很整洁,走在村子里就像漫步花园,这在几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村民许志钦感慨道。当年,新村虽然建成了,可村民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随地可见的垃圾、随意堆放的杂物、随处出没的畜禽大煞风景。时隔三年,以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永安市人大常委会再次走进五一村,呈现在眼前的景象让调研组深感责任在肩。“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当主角,这样群众才能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永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董乐夫在调研后一针见血地说,并协调市住建局、小陶镇给予设施设备及建设经费支持。于是,五一村打响了由“要我美丽”变为“我要美丽”的一场改变旧有思想观念的突围战。组织村干部、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到率先“美丽一步”的村参观学习,让农民身临其境地感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民心中要过上幸福生活的火种被彻底点燃,一股投身建设的强大动力迅速凝聚起来。2014年3月,五一村“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人大代表牵头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畜禽散养、污水横流、杂物乱堆、河道脏乱堵四大问题确定为整治重点,“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全面打响。村里将河道清理列入重点整治项目,投入20余万元,清理河道2公里,修建河堤600米。通过集中整治,村内及周边无畜禽散养、无污水横流、杂物堆放整洁有序,村道两侧无垃圾、无污水和杂物。专门聘请一名保洁员和五名卫生管理员,在全村安放垃圾桶150余个,重新翻修垃圾焚烧炉,实现垃圾的妥善收集与有效处理。同时,大力实施绿化工程,村部周边种植红花继木、红叶石楠、龟甲冬青、杜鹃2万余株,许厝河畔、甘乳岩入口处种植柳树、香樟、天竺桂600余棵。村民们也纷纷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兰花、菊花、杜鹃花等花卉。如今,五一村村路笔直,路面全部硬化,河流清澈见底,路边树木葱郁,鲜花盛开,院落整洁,道路干净。
   “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休息时间我们就娱乐娱乐。”扭秧歌歇息间隙,村民刘昌丽笑容可掬。三年前,许多村民在新村改造时倾其所有,如何做到既有生态美,又有百姓富,考验着五一村两委。“外在的美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富足的美,才美得有底气,有后劲!”永安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后指出,建议“一方面整治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家园,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优势,培育产业,让‘美丽乡村’与‘生态产业’同行,助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人大的亲切关怀下,五一村围绕“生态美、百姓富”目标,立足自然生态、区域优势,组织人大代表和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新技术、葡萄种植新技术,并积极争取贷款,竹制品厂、生态养鸡场、服装加工厂、大棚蔬菜种植、百亩葡萄观光、采摘园陆续上马开张;硬化道路1.75公里,将甘乳岩景区、农家乐式水果采摘、农家乐饭庄与八一村的荷花、向日葵观赏区、“168”党建机制发源参观点无缝对接,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现在,五一村村财增收了,村民腰包鼓了,村里有了自己的活动中心和各种文艺演出队,妇女们闲时聚在一起跳秧歌、广场舞、打腰鼓,孩子们打篮球、做游戏,每年母亲节、父亲节和重阳节,村里还有自编自演晚会,呈现一派祥和安乐的景象。
   “长在五一村就是好!村里考虑得很周到,解除了我们后顾之忧,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外出工作了。”在城里上班回家探亲的许逸夫妇满脸自豪。五一村有60岁以上老人115人,其中53位子女不在老人身边,老人长期得不到照顾,这一直是外出工作子女的担忧,也是村两委始终牵挂的事。2014年2月,乘着“三助”康乐点建设的东风,村里人大代表提议建设颐老乐园,得到市、镇政府的支持,摆上议事日程。占地410㎡,总建筑面积1200㎡,投资180余万元,集吃、住、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五一村居家养老服务站——“颐和楼”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家庭成员自助、老人邻居互助、组织自愿帮助,老人们在这里娱乐活动颐养天年,日益尖锐的五一村养老服务难题顺利破解。“没想到我们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冯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的五一村,实实在在变化了,干净整洁的村道、绿意黯然的古树、五颜六色的花海、清澈流淌的溪流、笑容绽放的村民,宛如世外桃源,恰是永安农村面貌发生改变的缩影。
   (责任编辑:张丽琼)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