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明人民政坛 > 2016年第5期

摆脱贫困:走好三明精准扶贫路

2016-11-24 11:41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2013年底,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万户10.7万人、贫困村380个,占全市总人口、行政村比例分别为3.84%21.9%。经过全市上下两年多的共同努力,我市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截止201512月,全市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5万户5.52万人,比2013年底减少1.855.2万人。”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陈熙嵩主任做调研报告的时候如是说。

  作为苏区老区的三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要求,在福建省率先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近两年来共有5万人脱贫、3万多人接近脱贫,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三明贫困面大且程度较深,扶贫工作还剩下不少难啃的“硬骨头”。

  2014年,为改变扶贫工作“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问题,宁化、建宁等原中央苏区县开展了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帮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试点工作。随后,三明市在试点基础上总结出“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3”为三步工作法,“4”为四因四缺分类法,“8”为八种帮扶模式。

  2015年,三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扶贫、改革、试验为主题,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精准施策为重点,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监督议题。59日至13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张知通副主任带领下,先后察看了宁化县南方牧业“基地托养”扶贫示范点、清流县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宁县里心镇精准农机专业合作社等10个调研点,走访贫困户,倾听贫困群众呼声,反映贫困群众愿望。通过实地察看、询问情况、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在广泛讨论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为下一步常委会会议审议此项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调研组所作的《关于我市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对近年来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会审会诊”。参加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在审议过程中,慷慨直言,各抒己见。

  “结对帮扶型、创业培育型、入股分红型、资产盘活型、基地托养型、订单带动型、资金互助型、搬迁改造型——三明试验区为全国相同类型区域实施精准扶贫探索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但是,模式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万能的。扶贫工作进入深水区,情况更加复杂,不能囿于模式,而应不断创新。”

  “精准扶贫强调因地制宜。具体而言,每县、每乡、每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受关注支持的力度不一样,比如土地入股分红,有些地方土地可以入股,有些地方土地就不一定能入股,关键在于当地是否有可持续的产业支撑以保证收益、农户是否有足够的土地分红维持基本生活。”

  “个别干部认为只要贫困户一时脱贫,自己的任务就能脱钩,于是简单地套用某种模式,甚至完全按照个人思路盲目为贫困户争取扶贫项目、资金,从数字上完成任务。这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是懒政,并不能从长远解决贫困问题,也与中央扶贫精神相违背。”

  委员和代表们审议时底气十足,源于他们充分的准备。会前,发言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收集的材料进行认真梳理。

  张知通副主任建议,“市作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开展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积极参与“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基层同志要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正面教育,帮助生产生活遭遇挫折、意志消沉的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重树发展信心。”

  徐红华委员认为,“精准扶贫重在因户施策。每户贫困户的经济文化状况、身体条件,乃及个人主观思想等因素都存在差异,对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应重在生产扶持;对因老、残、病、灾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也许就当重在生活救助。有的贫困户还存在多种条件交叉。所以,切不能迷信模式,以为只要套某种模式就万事大吉。”

  陈熙嵩委员提出,“实施搬迁工程中,要注意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避免或减少搬迁地耕地抛荒。要差别化分配使用旧村复垦耕地增减挂钩资金,调动好县乡和村户两个积极性,从。要差别化解决搬迁后续发展问题,充分考虑搬迁户失地、远耕、就业、搬迁资金压力、生活成本上升等具体实际,因户因人施策,精准解决后续发展问题,防止因搬致贫、因迁返贫。”

  胡启灿委员建议,“注重长效,心理扶贫不可缺。扶贫工作不能简化为施与受。许多贫困主体的心理相当敏感,方式方法一旦掌握不准,极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恶性循环。强调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救助、扶助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生活、生产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李新华委员提出,“对贫困户的帮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基础相当脆弱,今年的目标达成了,来年亦有可能返贫。有专家指出,阶段性目标达成后,返贫风险仍需警惕,一方面把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坚持住,另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新的办法举措。”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帮助贫困群众拔掉“穷根儿”、走上小康路,比引导一般群众置业兴业,困难更多,难度更大,扶贫不仅是帮助困难群众拔掉“穷根儿”,也需要拔掉基层治理中的“穷根儿”。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才能在党和政府帮助下早日摆脱贫困。

  (责任编辑:林坤根)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