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明人民政坛 > 2018年第3期

保护历史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

2018-07-17 17:34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孙征宇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村落呈现的田园生活的眷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村落要保护好。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心灵归属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保护好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市人大常委会为此开展了深入调研。

  遗落深山的明珠

  走进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沧海村,在城堡、古屋、古桥、古戏台里寻梦,去想象那些渐行渐远的生活图景,体验那田园牧歌式的畲乡生活,让人浮想联翩,怀古之心悠久绵长。

  沧海村至今约240年,具有悠久历史的沧海村民风纯朴,是民俗文化相对集中的地方,畲乡早期的民俗文化、山歌文化、饮食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在这里得以较好的保存,2013年8月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和沧海村一样,大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也地处偏远、民风纯朴,较完整地保存下成片文物古迹、历史原貌和民俗文化。截至目前,三明市共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4个中国传统村落和1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7个省级传统村落、98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红色文化村落),拥有量在全省设区市排名位于前列(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拥有量居全省第三,中国传统村落拥有量居全省第二,省级传统村落拥有量居全省第三)。

  从永安市的燕西街道吉山村到青水畲族乡沧海村,从大田县的华兴镇杞溪村到济阳乡济阳村,从宁化县的石壁镇到泉上镇延祥村,调研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一路走,一路记。“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保护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一起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城工委主任邓善存表示。

  欣喜背后的忧虑

  调研组发现:对当地来说,拥有历史文化名村这一金字招牌,有欣喜、有憧憬,但现实中的无奈亦让他们心忧。

  缺资金,是保护的最大难题。以永安市为例,14个村庄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单,根据《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相关规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由村庄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但大部分乡镇无法保证规划编制经费,无法有效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从市本级看,尚未落实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要求;从县(市、区)看,均以财力有限为由,未将保护工作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从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来看,由于项目实施进展缓慢,保护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市人大常委会环城工委副主任林新跃指出。

  安全隐患较为严重,也是一大难题。“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古名居多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极易引发火灾。古民居普遍存在用电线路不规范、私拉乱牵、线路老化、杂物乱堆乱放现象,缺少必要的安防设施,火灾、偷盗等安全隐患依然突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庆忧心忡忡。

  有些地方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对乡土传统文化拯救不及时,一些民俗文化得不到传承而濒临消亡。市委党校副教授张建国结合调研的情况谈道:“一些村民保护意识薄弱,个别村存在随意拆旧建新的情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的进士题名碑被随意丢弃在路边,任其日晒雨淋,极易损毁。”

  求索保护之道

  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最直接依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规划设计上要做好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的大文章,注重与镇村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注重新旧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活化原貌古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庆建议。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陈建芳委员指出:“一方面,要设立专项资金,效整合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培育旅游业态,注重历史建筑的‘活态’利用,发展文化休闲、民宿旅游等业态,形成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因地制宜,体现当地特色,通过股份和劳务分享收益,增加就业机会,充分照顾原住村民的利益。”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离不开原住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城工委主任邓善存建议要注重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坚持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相结合。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抓紧修缮维护,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建筑特色。同时,要注重古建筑修缮技艺的传承,组织农村建筑工匠参加技术培训,培育民间建筑工匠队伍。另一方面,要统筹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矛盾,让保护发展成果惠及村民。”

  深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中调查研究,把脉传统村落保护的症结所在,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助推下,保护工作正在快速向前迈进。探寻与记录,保护与传承,留住那一抹乡愁,让我们能够永远诗意地栖居也正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初衷。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呼吁和努力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光彩!

  (责任编辑:张丽琼)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