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明人民政坛 > 2018年第4期

护航三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

2018-09-17 09:21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王 明

  取钱不用出村,在村里小卖部可以刷银行卡买东西,足不出户办理转账汇款,不用担保和抵押就能向银行贷款……这在许多农民看来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但如今在沙县明洋山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农民切实享受到了这样的金融服务便利。这是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沙县明洋山对我市农村金融改革情况进行调研时感受颇深的一个细节,也是三明农村金融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为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7月9日至13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农村金融改革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并在8月23日三明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改革情况的报告。

  农村金改成效初现

  “近年来,三明市立足实际,坚持把‘服务三农’领域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机构布局、拓展融资渠道、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广沙县金改成功经验,持续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面,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市政府副秘书长郑文理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作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改革情况的报告时表示。

  虽然我市农村金融的起点较低,可喜的是发展速度快。截至2018年5月末,全市涉农贷款由2016年末的605.78亿元上升至622.73亿元,增加了16.95亿元。目前全市乡镇银行业网点、行政村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谈到三明农村金融,不能不提沙县农村金融改革成果。沙县自2011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创新建立融资担保基金。结合林改、土改和两权抵押贷款等试点工作,创新农户融资担保产品。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收缩,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缺失问题,实施“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将金融服务向下延伸至建制村,不断满足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沙县农户贷款余额从2011年底23.42亿元增至2017年底的30.29亿元,增长29.33%,沙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三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推广沙县金改成果。目前全市已设立各类村级融资担保基金1252家,担保金额13.9亿元。沙县、永安等地率先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全市共发放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2.35亿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91亿元。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覆盖率大幅提高,显现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鲶鱼效应”。

  打造适应“三农”的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改革目标就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调研组发现,我市大部分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还款周期短、额度低,难以真正适应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有些农业保险跟不上农业发展需求。目前,农业、林业部门业务涉及保险只有林业综合保险、水稻保险、渔业保险、生猪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这四个险种,其他特色农业产业险种因补贴政策和财力水平的差异,在财政困难地区难以开展。

  “当前不仅农村金融产品与农业生产需求不相适应,农村金融信贷供需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如沙县祺云农牧有限公司投资近千万元用于养殖设施建设,但设施抵押仅能得到50万元的贷款,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郭颖委员表示,从农户看,当前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从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看,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上前期资金投入大,融资需求高,但受银行认可抵押担保物的限制,申请较高额度的贷款很难成功。

  一般的贷款条件即可担保或抵押的财产。对于农民抵押贷款,郭颖建议,“金融机构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内开发多样化、系列性金融产品,适当提高信贷额度,延长信贷期限,适应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当前可结合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发挥农村金融产品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特色小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陈建芳委员建议,当前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扶持力度,解决农村金融信贷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可以从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级授信、提高贷款获得率、加强政策扶持三个方面入手。

  龚祖清委员认为,各地可以在沙县建村级融资担保基金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扶持担保基金、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基金、家庭农场担保基金等,不断丰富融资担保方式,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获得率。

  适时推出信用金融

  信用贷款是解决农民贷款需求的重要途径。“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质押,希望更多的用信用贷款方式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困难。”余梦华委员表示,“当前我市农村信用体系、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全市目前只有信用乡37个、信用村858个。除沙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户经济信用档案,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在县域涉农银行间共享外,其余县(市、区)这项工作相对滞后。”

  郭颖委员补充,现有的农村信用体系缺乏时时更新机制,信用等级评定大多参照城镇的标准和办法,不太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体系作用的发挥。

  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库成为组成人员热议的焦点。针对信用信息库的建设,委员们建议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加大力度,联合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信用市场评选活动,将各种信用信息完整、准确、及时地输入信用信息库,确保数据质量和定期更新。同时,实行信用档案内容和农户信用级别评价动态管理。

  “信息库光建好还不行,关键是要怎么用好”,陈建芳委员认为,当前要不断完善农户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和农户信用评价系统,拓展政府与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信用评价结果的共享范围,发挥信用评价体系的激励惩戒作用。要让信用度好的农民贷到更多的贷款,落实对优质信用主体的信贷优惠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张丽琼)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