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徐 泳
现如今,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很时髦地成为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国内游就是国外游,给人的印象就是“多姿多彩”、“人山人海”、“辛劳满满”。
记得小时候,对过年过节是非常期待的。因为这是一次话家常、逗孩童、赏美食、观美景、连宵嬉戏的时刻,更是“爱子,教之以义方”(出自《左传》),家人们相互沟通、交心、倾诉、祝福,以及停留辛苦、修养心力的时刻。而餐桌上的味道,不管丰盛不丰盛,给予的是享受、欣赏,如窖藏醇香;提示的是一种温暖,一种爱,如春天阳光倾洒;承载的是一种心愿,是家的寄托;昭示的是未来可期,并一片光明。长大后,离开了家,参加工作了,每逢过年过节时就更想往回赶了。往昔的节庆就是这样“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语),使传统节日绵绵不断传承了几千年。而留住的这些记忆,给人一种亲情、一种愉悦,一种静安、一种婉约,是难以忘怀的。
今年的中秋节,恰逢第一个农民丰收节的次日,没几天又迎来国庆长假,可以说,是接二连三的佳期。于是,在这一时刻,随想到:现在的节庆是否少了点什么?传统留下的,还有多少人还在意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灵荡漾,还在人们的心底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赏月之景,还继续呈现吗?就拿中秋的月亮来说,曾经多少文人雅士用安静的笔触,诗的语言,为她谱写了一篇篇千古名作,细细描摹出“月白风清”、沦落尘间的美景,将她写入魂灵,揽在怀抱,视为最亲近,浪漫的美轮美奂。而现在呢?你想想,过节是不是比过去更苍白,更单调了?是不是让给了移动终端了?这不可惜了吗。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月4日,他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016年12月9日,他要求:“法安天下,德润人心”。12月12日,他又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我理解,在注重“立法”的今天,其实这是对德治的再一次强调。
大家知道,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以及24节气,是我们祖先用超凡的智慧,把万千心事都帮我们次第安排妥贴,以时间为指引的生活传统。它使“重血亲人伦,讲礼教德治,树长幼尊卑”找到了合理依托,把爱国、和谐、尚美等人文精神融入平凡日子,体现了向上的家庭追求、高尚的家国情怀,包含了我们的情感与信仰,极其符合大自然斗转星移规律,契合人们心中的祈愿与寄托,是亲情的重要提醒。而纵观古今中外,又有哪个国家和民族能把365天按时间顺序、内容、仪式,安排得如此妥妥当当呢?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很幸福的,应感恩祖先留存下来的这些妙想,享受其带来的快意人生。
然而,因种种原因,原来基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对人们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慢慢减弱,导致了以往过节中应有的人文心境现在已很难寻觅,就如不久消失的书信,让人没有了通信的幸福;就如电脑的普及,让人遭遇汉字书写的危机,看不到中国书法的魅力;就如孩子们对“洋节”的追捧,被商人“围猎”。令人扼腕!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语)。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家国相望”的文化纽带,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如果一个完整的文明在我们手里变的残缺了,那我们拿什么去教育后人?拿什么去启迪明智?拿什么去捍卫自己内心的信念?所以,在节日里,我们既要碧波泛舟,临碣观海,去看看那古诗词里的山水中国,更要沉下心去,一往情深地去享受那数千年传承中流淌出来的,回味无穷的,蕴含着国人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生活习性的文化内涵,用一颗真心去过好这独有的节日,发现里面的惊喜,洗礼我们的心灵。
这时,我又遐想,人大代表是否可以提出建议,将老祖宗留下的对人类发展影响重大的这个时间传统——24节气,春节、元宵等节日,以及天干纪年法,一并打包,去申报世界遗产呢?
岁月如歌,笃定远行。虽然每一传统节日,它在流光的长河中,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但总给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节庆的美好感。因此,在每个人的人生途中,都要返本开新,记住乡愁,让一个个传统节日都充满希望如期而至,又带着幸福欢笑而去,使每一次节日的来往都是我们的重新开始,并延续永远,成为民族的记忆,文明的路灯,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