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陈詹荣
自2018年5月以来,永安市西洋镇人大主席团广泛开展“乡村振兴——我参与、我献策、我推动”活动,组织市、镇人大代表外出调研,多次开展产业振兴实施情况专题视察,近30名市、镇人大代表在深入实地考察,与村干部、村民代表深入交流,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入实施产业振兴相关意见建议,助推全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内炉村:发展特色芙蓉李产业
西洋镇内炉村平均海拔在4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透气性好,且以黄壤、红壤为主,非常适宜种植芙蓉李。“内炉芙蓉李”获得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认证,内炉村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管理技术,打开内炉芙蓉李销售市场,2018年8月9日,西洋镇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市、镇人大代表及优秀农户共20多人,到宁德市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县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学习芙蓉李种植管理技术。
“你看,人家修剪得很好,留了3-5根主干枝,这样,有利于蔬果,培育大果。”
“你看,他这个果偏软,施肥没有我们当地的好”。
……
在示范基地,市、镇人大代表和优秀农户们三五成群,围着一棵棵芙蓉李转,吸取当地芙蓉李种植技术好经验。随后,还参观了当地大型水果交易批发市场。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镇人大代表提出了要利用内炉村“全国第七批一村一品示范村”优势,建立西洋内炉芙蓉李水果采摘示范园,加快兴建内炉村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利用网络拓宽销售渠道等意见建议。镇政府予以采纳并加快落实办理。目前内炉村水果交易市场已经投入建设,目前正在土地平整阶段。同时,积极推动芙蓉李产业发展和特色旅游产业融合,抓紧谋划建立规范化特色化的芙蓉李采摘示范园。在市人大代表赖宝英、镇人大代表詹元兴的带动和技术指导下,内炉芙蓉李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以上,2018年村民家庭年收入约16万元,人均年收入达4万多元,基本达到每户有房、有车、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标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在内炉村得到充分体现。
蚌口村:推广绿色“稻虾共作”模式
西洋镇蚌口村是永安第一批革命老区村,自2015年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粉墙黛瓦绿树,小桥流水人家,这亦画亦诗的乡村美景,成为西洋美丽乡村建设的范本,但蚌口村村财薄弱,村民收入增效不明显,产业振兴一直是困扰蚌口村发展的一大难题。
2018年初,镇人大代表罗长福提出引进“稻虾共作”发展模式,助力村财增收、村民致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8年6月13日,西洋镇人大主席团召开主席团会议,确定“稻虾共作”专题调研为2018年下半年镇人大工作的重点,并决定以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为阵地,定期接待群众来访。
镇人大通过组织部分市、镇代表,分组走村入户,倾听百姓对“稻虾共作”模式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推动建立了“稻虾共作”福建省首家千亩科普示范基地。
10月25日下午,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市、镇人大代表,走田园、察民情、听民意,深入“稻虾共作”科普示范基地,详细了解“稻虾共作”发展模式。代表们提出要把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流转,积极引进资本促进乡村振兴,采取有力措施防范种植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促进种养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特色化,引导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等意见建议。镇政府重视代表的建议,加快土地流转进度,加大支持力度,目前,以“稻虾共作”福建省首家千亩科普示范基地为基础,已有10多户农户积极参与进来,村土地流转达200多亩,年综合经济效益预计达200多万元,并带动农民创收增收,蚌口村也已成为2018年福建省级科普示范村。随着绿色生态“稻虾共作”模式的推广,蚌口村人气越来越旺,村民纷纷点赞产业振兴所带来的好处。
下街村:打造高端甜柿品牌
日本“太秋”甜柿品种具有早熟、树势强、结实力强等特点,适宜在海拨300-700米的山地种植。2015年,西洋镇下街村引进“日本太秋”枝苗,探索种植方式。引种成功后,当地农户纷纷种植“太秋”甜柿。
9月19日下午,西洋镇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市、镇人大代表深入“太秋”甜柿果园,边走边看,详细了解种植规模、经济效益和果品销路等情况。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市、镇人大代表提出要扶持种植资金、加强果品种植管理、加强品牌运作等意见建议。镇人大主席团督促镇政府帮助协调解决资金难问题,并帮助联系国内外种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打造高端水果品牌“果先知”。2018年,下街村种植“太秋”甜柿100多亩,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进一步带动周边农户种植“
此外,为了监督镇政府在产业振兴中履职尽责,西洋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对产业振兴涉及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建站等部门进行评议,促进产业振兴各项工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张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