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颜 颖
走进沙县夏茂镇俞邦村,一幢幢漂亮别致的民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平坦洁净的小路环绕着田野、穿越村庄,农家小院里满花盛开,庭前小桥流水、鱼鸭争游。漫步在后山森林公园的登山步道上,休憩在亭子中,移步皆是美景。近年来,夏茂镇人大监督支持俞邦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休闲型俞邦村,全村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爱护家园 绘就生态宜居画卷
“天蓝、山绿、水清、地净”已逐渐成为大家心中的“俞邦印象”。近几年,俞邦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新提升,俞邦村的美丽蜕变离不开镇人大代表的建言献策和积极推动。
“美丽乡村的建设首先要尊重规划、保护民俗、顺应自然。” “美丽乡村建设,要依靠长效的管理机制,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代表们的呼声和建议,得到夏茂镇政府的重视和响应。镇政府坚持高质量做好规划,健全完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重点抓好改房改厕、护树护水。经过五期新村规范建设,俞邦村房屋规范有序,建成标准化水冲式公共厕所3个和日处理量70吨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实行垃圾“一日一清”集中清运。此外,俞邦村重视名木古树的保护,现有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目录的百年古樟树12棵,上百年的古树14棵;加强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综合治理河长12.4公里,整治河床3公里,恢复河滩生态功能2公里,修复河岸、建设亲水景观2处。
现在的俞邦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青”,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欢聚于古樟树下,或信步于滨水步道,吹着微风,聊聊家常,舒适惬意。
盘活土地 奏响产业兴旺乐章
九月,俞邦村广袤的田野上弥漫着浓烈的秋天气息,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然而在几年前,由于小吃业的发展,劳动力大量外出,俞邦村的农田却是一幅闲置抛荒的景象。
到俞邦村调研后,夏茂镇人大调研组提出开展“土地流转”的建议,以此盘活土地资源,推动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各方支持下,俞邦村依托夏茂镇金茂土流公司流转平台,联合农户组建沙县益鑫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龙头,推动整村土地流转,集中发展农业产业。同时,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烟叶种植400余亩、优质稻种植500余亩、水稻制种600余亩、特色瓜果采摘30余亩、水产养殖20余亩,土地流转率达98.7%。土地流转,让俞邦村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
挖掘禀赋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俞邦小吃源远流长,有“汉民族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和“著名客家小吃”之称。俞邦村人率先走出山门,打入全国市场,形成“沙县小吃”名牌,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
围绕“如何讲好小吃故事”,镇人大主席团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到俞邦村开展专题调研。在镇人大和各级人大代表的推动下,俞邦村小吃民俗文化展示馆于今年完成提升改造并投入使用,集中介绍了沙县小吃如何走出山门、促进村民增收的故事,展示了品种丰富、独具特色的各类小吃和民俗。饱眼福后,自然要饱口福。人大代表们积极引导村民抓住俞邦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利用自家的客厅经营灯盏糕、米冻皮、甜烧麦、夏茂冬酒等多种夏茂特色小吃和农特产品,着力打造风味小吃一条街。
镇人大主席团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外出学习考察,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经验,集思广益,引导俞邦村完善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全力打造生态休闲型的旅游村庄。如今,龙凤古廊桥、休闲步道、观光水车、洗衣坊、观景台、网红摇吊桥、花园式特色果蔬采摘园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摄影爱好者。“游廊桥,酌清泉;深呼吸,看樟树;品小吃,吃牛宴;抽烟丝,喝冬酒”成为游客必打卡的路线。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俞邦村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文化”的农旅结合型美丽乡村路子,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工作示范村、市级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