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中心 >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0-08-28 16:38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立文的带领下,于720日至21日,对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三元区荆东片区校村融合开发建设、梅列区徐碧“城中村”改造、六路商圈、翁墩244平台地块、三明生态新城规划展览馆、沙县老旧背街小巷改造等项目,听取了市政府和梅列区、三元区、沙县政府及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等部门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座谈了解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着力解决了一些短板弱项和难点关键问题,城市功能布局持续优化,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日趋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一)城市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一是严格规划执行。2019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城镇工作会议,配套印发了18份政策文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市政府成立三明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制定出台《三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三明市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二是启动规划编制。市政府印发《三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完成了规划编制项目招标,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报告获省自然资源厅审核通过。三是推进“多规合一”。完成三明市“多规合一”协同平台框架搭建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入库,初步建成市县一体化协同平台。

(二)城市风貌管控得到强化。一是统筹协调管理。市和12各县(市、区)均已成立城乡建筑风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组织协调城乡建筑风貌管理。二是制定规划细则。市自然资源局在《三明市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三明市区景观风貌控制细则》,提出具体管控要求。三是开展培训提升。市政府分别举办了“山水城融合”、乡(镇)长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乡(镇)培训班,组织开展了“优秀设计师”和“优秀设计项目”评选活动。

(三)城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一是加强监督管理。制定《建筑边坡支护工程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和建筑安全监管;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于预制钢筋砼装配式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超额完成省上下达任务。二是健全服务设施。实施“城市双修”项目建设,开展城市管理“五难”治理,组织实施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完善公共服务实施配置;完成《市区卡脖子路段补短板项目方案设计》等规划,改善市区交通循环体系;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市区公交车站点提前实现500米全覆盖目标。三是完善应急保障。修订完善非煤矿山、危化品等8个领域专项应急预案,制定出台《三明市区地质灾害防治暂行办法》,完成市区东侧后山6个地灾隐患点治理主体工程,基本消除地灾安全隐患。四是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市区两级围绕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加快中心城市项目建设,为城市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三纺地块、荆东片区、六路商圈、生态新城、徐碧旧改取得明显进展。

(四)城市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三明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编制完成《三明市园林绿化导则》、《三明市市区户外广告设置导则》,推进部门监管和市场作业流程化、标准化。二是探索治理机制。探索建立以街道为主体的联合执法机制,起草城市管理执法力量下沉街道工作方案,以撤乡并街为契机选取三元区为试点,派驻中队下沉街道联合执法。三是运行信息平台。自“e三明”平台运行以来,市级层面累计受理平台转办城市管理类诉求8478件(今年以来4868件),处置率100%、按时办结率100%,市民满意率从最初的87.8%提升至99.5%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看到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对照市委《实施方案》的要求,本次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加以重视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编制存在短板。一是规划编制进度滞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目前我市此项工作还处于方案编制及数据库建设阶段,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市委城镇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单元详细规划全覆盖,目前,仅完成单元控规的覆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单元详细覆盖率还较低。二是“多规合一”力度不够。“多规合一”平台将部门和地区数据进行套合后,差异化图斑问题较明显,且协调难度大;同时,除市本级和两区外,各地推广使用“多规合一”平台进展不平衡,其中沙县录入的数据尚无法满足平台运行需求。三是村镇规划有待规范。市区两级规划权限与责任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显,特别是城区周边乡镇、村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后,较难得到审批,新村建设较难推进。部分村民因为审批得不到回复或时限过长,私自违规抢建、扩建现象时有发生。

(二)城市品位亟待提升一是城市建筑风貌缺乏特色。城区规划偏重于项目开发,规划的地域特色不明显,表现在新城区和老城区改造规划编制和实施中,与本地地理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城市定位、旅游发展结合不够,缺少主题建筑、特色景观、亮点地标,城市建筑风格比较单一,未能体现三明的城市特色,城市品位提升不快。二是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我市懂规划、会建设、善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薄弱,越到基层,这方面的问题越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推进,特别是规划、园林绿化等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因技术力量不足,导致部分项目建设品质不高。三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薄弱。我市大部分市级传统风貌建筑、传统村落未编制保护规划,历史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普遍存在用电线路不规范、线路老化、杂物乱堆乱放现象,安全隐患依然突出。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市区城市建设步伐较快,但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市空间和总体功能布局研究不足,建管矛盾和“城市病”日益凸显。一是城市路网有待优化。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导致路网布局不合理,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规划和建设不足,列东片区与列西片区发展不平衡,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如新市北路与绿岩路、劲松路交汇处,列西工业北路和五路大桥交汇处,上下班高峰期成了新的交通拥堵点。部分卡脖子路段改造进展较慢,如劲松路与绿岩路周边路网建设工程还需加快推进。主干道护栏过低,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停车难问题依旧突出。停车场规划不足,停车泊位少,停车难、乱停车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两馆一宫”、第一医院等车流密集区停车难问题还未得到有效缓解。《方案》提出2019年底建成公共停车场智能停车管理平台,目前仅完成摸底调研工作。三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不平衡部分项目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还有部分项目推进还存在差距,尤其是教育短板问题突出。据测算,到2022年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学位预计将分别缺口1.38万个、4.5万个、1.3万个。四是公共配套服务不足。市区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仍显不足,《方案》提出2020年底前要完成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建设、市区及其他县(市)各新建成一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强制分类等工作,进展滞后。

(四)城市管理还需加强。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城市管理工作牵涉部门众多,管理权限分布在城管、住建、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城管局与相关部门,市城管局与两区城管局,市政、园林、环卫三个中心与两区城管局,在具体工作中还会遇到部分职责边界难以划清或不科学合理的情况。二是综合执法不够到位。联合执法机制还不健全,部分处罚权还没整合到位。比如占道经营二手车、餐饮油烟污染、工地噪声污染、摊贩无证经营等问题的执法主体不够明晰,存在个别经营户“违规经营,无人管理”的现象。三是信息平台融合度不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础数据还需完善、补充、修复,有些数据受到行业垂管制约;各部门在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上缺乏技术手段,无法完全发挥出政务数据的共享价值。

三、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编制,完善规划体系。一要加快规划编制。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紧迫感,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结合行政区划调整,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编制深度,推动城乡建设再上新台阶。要完善修建性详细规划,细化专项规划,增强可操作性和约束性,发挥规划在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提高单元详细规划覆盖率,实现“全覆盖”,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指导依据。二要深化“多规合一”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统筹衔接。建立规划编制协调机制,自然资源、发改、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与合作,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构筑统一的规划体系,将各自的相对优势整合为整体优势,一张蓝图干到底。三要理顺规划体制。要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的作用,严格规划执行,保障规划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加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县统筹、乡统管、地统筹、事统管”机制,引导农村村民集中建设农村新型住宅小区,消除两区规划管理工作“空白”,避免乡镇,尤其农村建房的管理混乱。

(二)突出特色,提升城市品位。一要提高设计水平。要围绕“山、水、城”融合,在城市空间布局、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的挖掘、建筑风格特色上合理配置要素,凸显三明文明城市特色,使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围绕产城融合,结合产业开发和市民文化需求,推进城市南北部新城、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地、沙溪“一河两岸”等城市主要窗口的景观设计,打造“中国绿都,宜业宜居中心城市”。二要注重队伍建设。要强化人才保障,通过公开遴选等方式,选拔有规划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规划管理队伍,加大本土城建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支持建设单位聘请“名家大师”、高水平设计团队参与大型建筑设计和咨询,提高建筑设计水平。要积极走出去学习借鉴厦门、深圳等地先进经验,切实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镇。三要保护历史风貌。要围绕“四篇文章”,融入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万寿岩遗址文化等,加强对城乡整体自然环境、空间格局、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与传统风貌建筑、红色建筑物的重点保护。严格对照市委要求,在2020年底前,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城市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划定及定线落图工作,形成比较完善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

 (三)强化配套,补齐设施短板。要按照市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三明生活得更具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优化街区路网结构。要打通城市内循环,加大城市路网建设力度,改造提升新市北路与各交汇路口节点、万达广场周边道路、贵溪洋北部新区路网等一批交通拥堵节点,解决连接火车站、高速公路等交通进城问题,系统提升路网交通效率。要加快列东步行桥项目进度,连接列东江滨路和列西河西路,缓解交通压力,促进列东和列西片区经济协调发展。要合理设置交通隔离、防护设施,保障市民出行安全。要健全完善城市大型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机制,重点监督出入口设计、停车配建、交通组织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情况,提高城市通达性和微循环能力。要完善交通指挥和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提升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强化信息平台管理,优化交通设施运行方案。要加快制定出台《道路停车和路面错峰停车管理办法》,合理配置、规范路边停车泊位。要加快建设公共停车场智能停车管理平台,实现三明市区智能停车,保证市民既能走得动,也能停得下三要加快推进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城建重点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集聚城市人气的重要抓手,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保质量、保工期、保安全、保廉洁”的要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强化节点意识,加快推进六路商圈、徐碧“城中村”改造、荆东片区开发、生态康养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四要统筹规划公共基础设施。要以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为导向,加强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着力解决好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市区餐厨垃圾处置、垃圾分类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基本日常生活需求。

(四)创新机制,加强城市治理。一要健全治理体制。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合理划分城市管理事权,明确管理范围、权利清单和责任主体,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推进综合执法。要立足实际,加快推进我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现有执法资源,把分散的城市管理执法职能集中起来,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全覆盖。要在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减少职能交叉和推诿扯皮,使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职、主动作为形成工作合力。三要创新治理方式。要加快城市管理方式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从单项整治向综合治理转变。要运用e三明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氛围。构建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全市统一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由“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