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中心 > 调研报告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我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10-10 15:39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省、市、县人大常委会三级联动听取和审议政府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我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情况专项工作报告的通知》(闽常办综〔202214号)和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7月12日至14日,调研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明带领下深入宁化县、大田县,分别与宁化县大田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联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我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项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宁化治平畲族乡古山寨、畲乡文化展馆、民族学校和大田县桃源东坂畲族、前坪乡山川回族村,召开三场汇报座谈会,听取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同时,其余县(市、根据要求,自行组织开展调研,并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巩固拓展少数民族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全市民族乡村振兴发展加快,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日益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日益浓厚。列东中学、三明学院、永安青水畲族乡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区)”荣誉称号。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和以市委书记为召集人、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民族工作常抓常议。二是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市、县两级党政中心组理论学习会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两级党校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党校(行政学院)课程体系,各级各类学校每年3月份集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活动,在广大师生中培养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加强民族干部培训。举办了全市民族工作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乡村干部培训班,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求的干部队伍。

  (二)多措并举,推进民族乡村加快发展。一是开展挂钩帮扶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挂钩联系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和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下发《关于开展第七轮挂钩帮扶民族村工作的通知》,安排市直部门对43个民族行政村实施对口帮扶,2021年各挂钩帮扶部门为民族村投入、协调资金1700万元,实施安全饮用水、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硬化等各类发展项目,帮助民族村加快发展。二是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发挥市委乡村振兴办牵头抓总作用,在项目申报、资金投入、典型培育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乡(村)倾斜支持。推荐上报永安青水乡、宁化治平乡和方田乡泗坑村等3个畲药种植基地。举办民族乡村特色产品展销和带货直播,提升民族乡村特色产品知名度。指导永安青水乡实施“畲族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建设。2020-2022年,争取中央、省级民族专项资金2378万元,市财政每年下达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专项148万元,使各个民族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是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实施了4批13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其中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沧海畲族村、宁化县中沙乡下沙畲族村、大田县桃源镇东坂畲族村等8个村已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柯山畲族村、沙县区大洛镇昌荣畲族村等5个村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建设。

  (三)落实规定,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在民族乡村中小学实施“校安工程”等项目,加强民族乡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列东中学西藏班创办以来,省、市累计投入达8000万元。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兑现少数民族考生高考、中考加分政策,加分分值均为5分,高校招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的助学金补助等政策在我市得到全面落实。多渠道筹措资金,帮助2个民族卫生院完善基础设施,43个民族村均实现医疗全覆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政治权利,全市有省、市、县三级少数民族人大代表70人,省、市、县少数民族政协委员40人。永安青水畲族乡乡长为畲族,宁化治平畲族乡党政主要领导均为畲族,43个民族村均为书记、主任一肩挑,有20个民族村村主干为少数民族。

  (四)搭建平台,探索拓民族工作新路。一是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平台。每年3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9月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党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学校和宗教活动场所。二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三明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成占地130多平方智能民族民俗展馆,举办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民族团结专题讲座和民族民俗文化教育课程52节课,受教育学生近5000人次。三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活动,加大对畲族古建筑修缮保护力度。宁化治平新建260平米畲乡文化展馆。永安青水畲族乡建设民俗文化一条街,连续开展了六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四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三元区列东街道高岩社区、荆西街道荆东社区永安市燕西街道新安社区建立3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系点为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务工、经商就业就学提供便利。办好列东中学西藏班,引导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氛围、力度不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还局限于党委、政府、党校(行政学院)、民宗部门和民族乡(村)、民族学校,一些部门单位对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概念模糊不清、认识不到位、内涵把握不准等问题。面向社会大众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民族乡村基础设施仍有短板,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尽管全市少数民族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五通”,但仍有一些民族村地理位置偏僻,通村公路路面窄路况差,给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增加成本。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宁化治平畲族乡下坪畲族村地处高山地区,通村公路有2公里属危险道路待巩固拓宽,1公里通组公路待修建,4个偏远小组信号基站待建设。大部分民族村主要是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业单一,科技水平较低,且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农产品大多没有经过QS认证,无法进入大型商超,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大部分民族村没有村办企业或集体经营性收入,村财收入低,村财来源渠道狭窄,经济发展仍较滞后。

      )民族乡村人才老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宁化治平和永安青水两个民族乡,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乡公务员、教师、专业医技人员普遍留不住,民族学校现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留住优秀教师。教师专业医技人员老化问题日趋严重。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缺乏农业科技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现有专业技术人中教师占绝大多数

  (四)对城市民族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上还较为薄弱。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乡村大部分年轻人进城务工,省外少数民族进入我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人员不断增多,大多是设点摆摊、开烧烤店,仅三明市区新疆烧烤店有20多家,从业人员达200余人。街道、社区对这些进城散落在各社区的少数民族人员调查了解不够,有关部门未将少数民族人员纳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企业在招工时也未对少数民族人员进行摸底登记,管理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建议

  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切实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传承发扬我市老区苏区各族群众“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示范单位、示范区在展示、交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示范教育作用。以每年3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每年9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平台,以“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宗教场所)为抓手,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依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系点,结合一些传统佳节,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继续办好列东中学西藏班,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篇章。

  (二)进一步协调推动全市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协调、督促、检查、指导作用,市直挂钩帮扶成员单位要加强与挂钩帮扶民族村对接,帮助策划实施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和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落实帮扶资金。加强民族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乡村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丽乡村建设为立足点,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民族医药等特色产业。加大对民族乡村教育、医疗等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医疗卫生、科技等各种人才到民族乡村工作。注重民族乡村协调发展,培育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深厚土壤。引导教育乡村干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具体工作中,促进少数民族和汉族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互兼顾,经济产业上相互促进,文化活动中相互交流。

  (三)进一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地方工作责任制,纳入群众工作范围和社会治理体系,纳入社区工作事项清单。针对省委、省政府《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议市里研究出台贯彻意见,将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分解任务,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切实发挥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强化民族工作分析研判、排查化解、部门协调联动。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力量,摸清民族工作底数。落实相关政策与法律规定,切实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尊重、保障和维护来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扎实开展民族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交流。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和保护。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帮助民族乡、民族村和少数民族群众较集中的街道社区建立文化站、文化室等设施。建立由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对列入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二是保护和发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做好传统民族村寨的规划与保护,对有民族特色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交融。三是开展少数民族交往交流活动。以“三月三”、“六月六”“龙舟赛”“丰收节”为媒,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文流活动,促进各族交往交流交融。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