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中心 >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11-22 17:28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根据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913日至1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丽青带领调研组会同三元区、宁化县、建宁县联动开展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情况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三元区、宁化县、建宁县政府及市直、区(县)直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部分小学、初中和校外培训机构,详细了解“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积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内提质减负,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双减”工作稳步推进。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双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关于推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十六条措施,统筹安排部署推动“双减”工作。一是着力压实各项责任。成立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教育、发改、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职责任务,多次组织“双减”工作推进会,开展“双减”和“五项管理”(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督导工作市级督查,推动工作落地见效。二是着力完善工作机制。下发多项配套政策,成立工作专班,在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双减”工作落实情况通报制度,并对各县(市、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各级党委政府建立专门协调制度和检查制度。三是着力落实经费保障。结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承受情况,明确市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并以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据统计,市财政补助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经费50元/生·年,并计划于2023年起将补助经费标准提高到100元/生·年。

  (二)“双减”成效初步显现。去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双减”工作各项要求,切实推动“减负不减质量、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成长”。一方面,校内提质增效,在“一减一提”上下功夫。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制定完善作业管理办法,设计符合年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切实落实“双减”作业新标准。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在作业辅导和体育活动两项基本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各校自身优势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目前,全市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近1.7万人,学生26.6万人,参与率89.82%。另一方面,校外从严监管,在“一减一治”上下功夫。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服务行为,整治违规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规范后,全市现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4家,压减率达80%。严格执行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登记监管规定,持续完善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机构情况、课程上架、资金监管等信息。

  (三)“双减”氛围逐步营造。通过微信平台、电视、网络等渠道积极宣传“双减”政策,凝聚多方共识,推动社会各界遵循教育规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生态。同时,着力推广“双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宁化县出台义务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性收费标准,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三元区2个“双减”案例被列入全国典型案例,建宁、明溪等一批“双减”案例和工作典型短视频被省教育厅采用,营造了良好的“双减”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我市“双减”工作有序有力推进,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中央“双减”意见和省委、市委“双减”工作部署以及各方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

  (一)政策宣传解读还不够。一是宣传针对性有待加强。个别校长、教师、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对不合理校内作业负担和过重校外培训负担界定不清,把握不够科学。二是“双减”与提质融合还不够。全面发展、科学成才观有待进一步提升,“双减”措施与中、高考唯分数选拔观念形成冲突,“双减”优育与苦学苦育教育观念纷扰纠结;有些教师、家长对“双减”后的教育质量存在疑虑,忧心忡忡。三是“家、校、社”协同还不够。“双减”后家长对孩子大量课余时间安排困惑多,存在“学校减家长加、校内减校外加”的现象,家长的焦虑情绪及家庭教育短板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家校共育机制不够健全,家委会及家长教育作用发挥不够。

  (二)减负提质还有差距。一是作业管理设计还不够精细。教研机构、学校、教师在作业减量与提质增效方面研究不够,分层布置、弹性布置作业方面较少体现学生个性化特点,城区学校班额大、工作量大、全批全改任务重,乡镇学校同年级班数少,或者一学科一教师,校本作业教研开展难,实施的片区教研次数有限,常态化教学所需的集体智慧作用发挥不够。二是课堂效率还不够高。一些教师在备课中缺乏针对性,在教学中没有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部分教师还是老观念、老方法、老套路教学模式。三是教师培训针对性还不够。培训频次、范围、方式仍有局限,在财力有限情况下,加强教师培训的办法不多。个别学校实施的师徒结对式“青蓝工程”,培养考核标准不严,对新教师的指导效果有限。

  (三)课后服务水平还需提高。一是分类施教还不够。开展课后服务之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市属学校课后服务时长达1小时10分钟,冬季傍晚要到6:10才放学,低龄学生容易产生困、乏、饿等问题,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拓展类师资力量不足。课后服务对艺体类、实践类教学的需求更大,但乡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类教师不足,科普、文体、艺术等专业指导能力不强。三是校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专业机构等社会资源应用不充分,各类科技、文化服务活动“进校园”比较零散,未形成系统化、常态化机制。

  (四)保障能力上还需加强。一是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一些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存在对教材吃不透、学情把不准、课堂控不住现象;部分学校教师队伍老中青梯队存在断层现象,再加上课后服务教师要主动积极参与等叠加的因素,教师工作量和负担进一步增大。二是校园面积不达标。部分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受场地限制较大,不少活动项目难以有效开展,客观上影响了课后服务质量;多所市区、城区学校存在在校生规模较大,班额学生多,教学用房、功能室、生均占地面积、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开展课间操、课后服务的场地受限。三是经费保障不够有力。教师课后延时服务收费标准偏低,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收费标准仅为1.3元/生·课时(龙岩、泉州、福州工作日普通课后延时服务收费标准为2元/生·课时,厦门为3元/生·课时)。同时,大多数县(市、区)还未明确财政补助标准和收费标准。

  (五)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还需加强。一是监管合力不足。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涉及教育、市场监管、民政、人社、科技、体育、文旅等多个部门,监管队伍力量分散,执法依据不一,一些部门因上级未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而等待观望,难以开展有效监管。二是隐形变异培训治理难。部分家长因升学压力、提升孩子学习成绩期望而对学科类的校外培训还有较强需求,部分存在以“一对一”“一对多”“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名义以及托管机构、无证无照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的隐形变异培训,因隐蔽、分散、线索来源有限,查处与治理难。

  三、意见和建议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共建共育,营造良好“双减”氛围。一是加强政策学习和宣传引导。要加强对“家、校、社”再宣传再学习,全面解读“双减”本质,细致解读政策措施,广泛宣传科学、理性的人才观和教育观,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不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合理看待学业竞争、“普职分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成才理念,积极总结推广“双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缓解教育焦虑。二是加强“家、校、社”协同。着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理念,发挥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会、家访以及微信群等形式,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育人成果,推进“双减”政策有效落实。

  (二)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升级,促进“双减”提质增效。一是提增课堂教学效益。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守住减负“支撑点”,打好小学、初中质量基础;加强教学设计,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倡导“自主参与、动手实践、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程,引进优质线上课程;进一步探索总校制、集团办学制等方式,优化师资配置,提高教育常规管理水平。二是提升作业质量管理水平。强化作业设计和管理,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系统性研究,构建优质作业资源库;切实提高教研机构、学校、教师设计作业和运用作业改进教学的能力,形成完善有效的作业质量管理体系。三是提升课后服务供给水平。不断优化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合理确定课后延时服务时长,促进课后服务升级提档增效,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音体美教师的专业特色,挖掘其他学科教师的特长,组建以音体美教师为主,有特长教师为辅的课后服务团队;探索引入校外优质资源,聘请退休教师、家长代表、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等开展课后服务,发挥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等在非学科类培训中的优势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心关爱教师群体。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梯队建设。加大教师招聘力度,统筹调配现有师资,多形式补充薄弱学科专业教师,完善师资梯级培养和聘后管理机制,推进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提质增量。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培训,让其尽快适应“双减”政策下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满足课后服务专业化指导需求;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实施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三是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合理安排教师师德和专业技能培训时间,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有效缩减教师工作时长;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工资绩效,对承担课后服务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给予鼓励和倾斜,不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一是严格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总结“双减”实施以来形成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外托管机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办标准、审批条件及监管机制,实行依法依规管理。二是强化监管力度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加大整治力度,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对可能影响“双减”政策落实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三是凝聚监管合力。文旅、体育、科技、人社等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强化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不符合办学条件或达不到准入标准的办学机构予以坚决查处。对符合办学条件的,要进一步整改规范,明确设置标准,积极引导机构转型,使其成为课后服务活动的有益补充。

  (五)进一步加强配套机制建设,形成“双减”强大合力。一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市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的支持保障科学合理核算课后服务成本,适时提高市属学校课后服务经费收费标准,解决课后服务经费缺口。各县(市、区)要抓紧研究出台义务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性收费标准,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明确收费标准和减免对象,提高教师主动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二要完善部门联动机制。落实各部门职责分工,教育部门要牵头做好统筹协调,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发改、公安、市场监管、民政、文旅、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抓好落实,同时,把基层推进“双减”工作中遇到政策上的困难问题积极向上级反映,推动上级配套的政策文件更快更好落地。是建立督查指导机制要将落实“双减”工作情况及实际成效作为政府督查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设立监管平台和专门举报电话,加强督查指导,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