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中心 > 调研报告

关于三明市“十四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评估的调研报告

2023-11-09 15:40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根据监督法和福建省实施办法的规定及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和年度工作计划,9月4日至15日,由常委会副主任、驻会常委会委员、部分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对我市“十四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围绕“十四五”规划中的“工业、交通和服务业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建设,教科文卫等民生保障”等四个方面内容,组织四个调研小组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汇报、赴相关县(市、区)实地察看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21年1月20日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以来,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奋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纲要》实施总体进展顺利,23个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市政府提出的评估报告总体上较为客观,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提出的工作建议具有针对性,为更好地完成五年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整体较好《纲要》提出五个方面24项主要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6项、约束性指标8项),截止2023年6月,有16项指标达到规划序时进度,占全部主要指标的66.67%。预期性指标除1项指标不纳入进展评价4项指标实现规划目标难度较大,其余11指标进展顺利;约束性指标除1项指标不纳入进展评价、2项指标未达预期,其余5项指标进展情况良好,可完成规划目标。各项指标中期实施情况具体如下:

  1.预期性指标。截止2023年6月,城镇登记失业率不纳入进展评价;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人均期望寿命等4项指标进度滞后,完成规划目标难度较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5项指标进展顺利,预期可完成规划目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等6项指标进展情况良好,已完成规划目标。

  2.约束性指标。截止2023年6月,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不纳入进展评价;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2项指标未达预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5项指标进展情况良好,可完成规划目标。

  (二)主要任务中期执行情况取得成效。《纲要》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能够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实施推动,努力落实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我市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革命老区高质量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689.19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3110.14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从2020年第97位晋升到2023年第87位。二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0.8:52.2:37.0调整为2022年末的10.9:50.8:38.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1-2022年两年平均增长6.3%,消费市场回升向好。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6%,创新驱动稳步增强。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稳步推动,现代能源体系逐步建立,水利保障和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口支援、沪明合作和闽西南协同发展步伐加快,“三沙永”加快融合发展,完成新三元区、沙县区行政区划调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明台乡村深度融合发展,国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四是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进。被认定为全国首个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长7.4%,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获评全省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招引项目扎实推进。“十四五”以来,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99个,已开工建设583个,其中:今年上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9个,已开工建设71个;45个省级重大产业招商项目开工37个,累计完成投资40.5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我市“十五”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较好,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基础较弱等因素影响,我市“十五”规划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部分指标与规划目标有差距。一是4预期性指标进度严重滞后,实现规划目标难度较大,其中:地区生产总值2021、2022两年平均增长4.4%,增幅比规划目标(6.5%)低2.1个百分点,并且呈现逐步下跌态势,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5.8%、3.1%,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2年底为12.6万元,2021、2022两年平均增长5%,低于规划目标平均增速(5.9%)0.9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2021年增长11.4%(2022年数据未公布),低于规划目标(18%以上)6.6个百分点;人均期望寿命2021年为80.07岁(2022年数据未公布),与规划目标(81.19岁)相差1.12岁。二是2项约束性指标未达预期,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2022年底为12.54年仅比2020年增加0.52年,与规划目标(14.3年)相差1.76年;能源综合生产能力2021年、2022年为273.74万吨标准煤、320.49万吨标准煤,分别增长-16.03%、17.08%,未达序时进度。

  (二)部分主要任务与规划要求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增长后劲乏力。内需动力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逐年下降,2023年上半年仅增长2.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幅由2021年的12.7%、2022年的3.8%回落到2023年上半年的-1.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幅由2021年的19.7%、2022年的4.0%回落到2023年上半年的-7.7%。房地产业增加值增幅由2021年的4.1%、2022年-7.4%回落到2023年上半年的-10.3%,由增长转为下降且降幅逐步扩大;外贸出口方面,2022年底有进出口实绩的仅402家,其中生产型企业仅193家、平均出口额仅3000万元。2022年,全市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22家,超五千万美元企业仅有3家;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21-2022年两年平均增长9.2%,2023年上半年下降1.8%,增幅回落明显。“十四五”以来,我市省重点项目平均投资均位于全省后三位,2023年全市省重点项目平均总投资规模为5.9亿元,仅占全省平均(25.9亿元)的22.8%,全省最低。

  二是产业转型任务艰巨。我市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产业链、产业集群发育不够充分。其中,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带动力不够,国家级龙头企业仅4家,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较弱;第二产业比重偏大,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氟新材料、石墨(烯)、稀土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4.3%;第三产业总体规模偏小,2022年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38.2%,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文旅康养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释放。

  三是统筹城乡能力较弱。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39%,比2021年仅增长0.69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速度较慢。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2020年梅列区、原三元区合计人口增长率仅8.5%,与龙岩新罗区(27%)、南平建阳区(18%)、宁德蕉城区(45%)存在较大差距。中心城市功能布局不够完善,永安市融入中心城市推进较慢,三沙、三永之间存在空间结构断点,连接区域缺乏强有力的功能组团支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较慢,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改善,明台乡村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推进。

  四是要素保障仍需增强。科技支撑方面,创新投入低、主体弱、资源缺,2021年全市研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1.27%,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21年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436家,研发活动覆盖面仅23.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交通障方面,G534大田文江塔头(尤溪界)至文江镇段交通工程等项目因地方资金不到位难以开工建设,影响“十五”规划整体进度,且昌福(厦)高铁、衢南(三)高铁等新一轮铁路项目推动缓慢。资金保障方面,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较突出,今年上半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增量38.87亿元,同比少增3.54亿元,仅占企业贷款增量的30.66%。园区用地保障方面,2022年三明经开区、三明高新区批而未供土地分别为5042.5亩、3004.6亩,亩均税收分别为4.12万元、2.59万元,远低于省定山区最低亩均税收15万元要求。人才保障方面,中高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企业反映招工难、留人难。

  五是社会事业还有短板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双高院校数量少,部分中职学校办学基础薄弱,教育发展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较薄弱,高水平医院少,高性能医疗设备不足,尚未有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临床重点学科。医疗高层次人才紧缺,近三年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单位招聘完成率仅53.8%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兜底保障、医养结合等方面还有短板。普惠性养老、扶育供给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文化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水、大气、土壤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十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调研组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聚力实现目标任务。一要紧盯主要指标落实。今后两年多是我市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以及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纲要》实施后半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抢抓机遇谋发展,有效运作破难题,全力组织实施好规划,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对中期执行情况较好、预计可以完成的16项指标,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强化工作落实,确保完成超额完成未完成序时进度的6项指标,要深查找原因和制约因素,加大工作力度,争取能够完成。二要科学运用中期评估成果。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来三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中央和省、市委提出的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认真总结《纲要》实施的经验,正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困难,及时纠正偏离目标的做法,适时出台有效政策措施,推进规划后半期更有效落实同时,要强化项目前期、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为科学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打好基础。三要增强规划约束功能。要充分发挥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综合调控功能,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与保障机制,强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各项政策措施服从和服务于规划。

  (二)积极扩大内需,持续激发发展活力。一要扶持发展实体经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三明市委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三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委发〔2023〕7号),出台更多更有效支持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恢复住宿餐饮、商超购物等传统消费,提振汽车、家居家电等大宗消费,培育发展露营经济、夜间经济、赛事经济等新型消费,增强消费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二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用好用足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对口支援、沪明合作、科技合作和新时代山海协作等政策机遇,扎实谋划落地一批拉动力强、效益明显的重大项目,尤其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策划生成一批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盘子。强化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持续推动项目落实落地。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要将建设资金纳入各级年度预算和政府投资计划,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更加注重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推进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市区工业园区平台、旅游资源整合提升。三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加11条特色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健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库,加强优秀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培育壮大创新企业群体。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三)强化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要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实施“一县一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行动,持续做大做强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特色产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竹木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二要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抓好钢铁与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高端纺织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重点推动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努力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抓好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休闲、金融服务、房地产、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发展,依托环大金湖旅游资源整合提升契机,推动文旅康养全域全时全产业链发展

  (四)聚焦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要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持续完善行政区域调整后的发展定位与分工规划,以三沙生态旅游区、洋溪组团作为实现三沙同城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三元与永安交通、产业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市区南拓北扩。全力推进全国海绵城市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建设,持续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加快推进生态新城开发建设,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二要加快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加快实施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县域次中心镇,重点推进12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继续深化小城镇改革建设试点,促进小城镇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促进明台乡村深度融合。

  (五)持续改善民生,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加快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落实创业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推进社保扩面提质,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稳妥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和金融风险防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