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为做好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财政科技支出情况监督工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建地带领调研组于7月中旬到将乐县实地察看了金瑞高科有限公司、轻合金产业技术山海协作创新中心、金牛水泥有限公司等,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了解我市财政科技支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财政投入机制,提升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为我市创新主体培育、深化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营造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着力保障财政科技支出。深化预算改革、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将科技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保障。2021-2023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累计6.22亿元(分别为2.17亿元、2.07亿元和1.98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累计2.51亿元(分别为0.69亿元、0.89亿元和0.94亿元),用于奖励高新技术企业,补助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科普教育事业发展。近三年,全市科技资金主要投向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9530.59万元、科技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奖励资金2705.9万、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和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资金3900万元、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海西福建分院三方共建项目建设资金6544万元、科技特派员后补助等科技计划项目经费5617.5万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3320万元。
(二)规范科技资金管理。近三年市财政局联合科技局出台了《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三明市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资金使用,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从日常绩效监控、组织资金使用部门开展绩效自评、财政部门对自评结果进行抽查、委托第三方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评价入手,加强科技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考核,2023年出台《三明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考核评估办法(试行)》,建立与绩效挂钩的奖补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有效提高了科技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政府出台《三明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推进三明市农科院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支持科技特派员建立利益共同体》等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措施,抓好惠企政策落实,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更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财政科技支出有效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020年-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累计107.2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增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完善高企梯度培育机制,近三年我市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户数年增幅达24.9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年增幅达到27.26%,全市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70项,争取上级支持资金约1.45亿元。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2021年以来,市财政下达市级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2012万元,争取省级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1931万元,省级科技特派员选任数量及争取经费均居全省设区市前列。
(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切实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我市组建中机院海西分院、氟化工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医工总院三明分院、市农科院等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技术攻关185项,实现成果转化30余项,带动新增产值约8亿元。全市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7个,培育省级及以上众创孵化平台35个。深入推进区域科技合作,有9个项目获得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平台立项支持,共获1840万元资金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一是财政科技支出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2021年-2023年,全市“206—科学技术支出”科目决算数分别为2.17亿元、2.07亿元、1.98亿元,未达到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的要求。二是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低,且逐年下降。2021年-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为0.70%、0.59%和0.55%,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2.97%、2.69%和2.50%)。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我市传统产业和粗放型企业较多,转型升级难度大,部分企业重效益轻科研,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研发投入较少。2022年,全市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68家,有科研活动的企业40家,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7个。2020-2022年,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增幅分别为19.1%、11.4%、-2.8%,投入总量仅高于南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约为31.5%,距离“十四五”规划制定42%目标尚有差距。
(三)科技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升。一是部分科技奖补资金未及时兑付。审计抽查发现,截至2024年4月底,全市有27户企业的研发投入奖补资金950.75万元未兑付,占科技奖补资金总额的29.8%。二是部分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效率低。2023年,市科技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支出224.26万元,其中使用上年结余198.41万元,当年下达的242万元又结转下年216.15万元,资金滚存沉淀,且市科技馆展品维护更新不及时,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是科技创新平台绩效管理不够到位。部分绩效考评指标不够科学,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和依据,部分平台绩效考评结果不够真实。
(四)创新发展支撑不够有力。一是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科技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缺乏,科技人才的待遇保障不具有吸引力,科研资源匮乏,高层次科技人才存在“引进难、留不住、难以发挥作用”的现象。目前全市人才总量有39.26万人,但其中科研人员的占比不足5%,仅占全省科研人员的2.77%。二是创新成果转化不足。部分科研平台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企业技术需求调研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与市场不对接,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专利成果实现产业转化率低。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提高财政科技支出。要健全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集中整合有限资金,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要深刻分析企业缺乏科技创新动力的深层原因,认真查找制约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的体制性障碍,优化鼓励企业创新、包容失败的机制和环境。发挥科技政策导向作用,持续加大政策宣传,着力推动企业充分享受各种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提高核心竞争力。财政、科技和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强化部门联动,统筹各类资源,科学谋划,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聚焦重点领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我市生物医药、钢铁与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石墨与石墨烯、现代种业等重点领域资金需求。围绕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布局和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培育一批重点科技型企业,通过“揭榜挂帅”、“公开竞争”等方式,加大技术攻关支持力度,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各类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优化提升,推动六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实验、检测、中试、成果转化等服务,切实发挥各类平台服务企业、服务产业的作用,有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发展。
(三)加强资源联动,构建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加强政府与市场联动,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强化财政科技支出对各类优质创新资源的引导作用,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加大金融和资本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银行信贷、创业投资、担保资金和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等覆盖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密切的产学研合作,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科技攻关,鼓励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中试服务,按服务收入给与奖补,并对成果转化输出方、吸纳方、中介方全面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社会资本研发投入,引导非营利组织、民间资本等参与科技项目研发、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普及等活动,落实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政策,降低参与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风险;紧紧把握对口支援、对口合作机遇,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四)强化资金监管,推动科技资金提质增效。持续深化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使用机制改革,着力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加强科技政策评估,建立健全政策评价机制,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相关科技政策。对财政科技资金的预算安排、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等全过程加大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力度,推动资金规范使用和管理,杜绝科技奖补资金被挤占、滞留、未及时兑付等问题发生。不断健全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用款单位绩效评价结果审核,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真实性和科学性,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着力提高财政科技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五)加强人才引育,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要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加大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适当提高科技人员经费标准,解决科技人才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项目申报等实际问题,围绕“内培”和“外引”,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做好人才引育工作,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更好支撑我市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特派员区域协作,借助京明、沪明科技合作实现高水平科技人才柔性引进和对三明本土科技人才的支持培育;鼓励龙头企业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组建自己的科研队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依托各类产业创新平台,吸引并集聚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青年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