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福建省义务教育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2017-06-30 09:08    来源:市人大     字号:    点击数:{{ pvCount }} 次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廖小华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组长

(2017年6月27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监督工作安排,5月3日至12日,市人大常委会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福建省义务教育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例”)在我市贯彻实施情况组织开展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分两个小组,分别由常委会副主任廖小华和刘万年带队,在听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先后到尤溪、梅列、将乐、建宁和宁化、清流、三元进行实地检查,察看了21所初中、19所小学、5所特殊教育学校(班)、2个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及4个县的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听取了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召开了7场校长、教师、家长、政府督学、乡镇分管领导、村(社区)主干以及人大代表等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委托5个县(市)人大常委会按照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对本地贯彻实施“一法一例”情况进行检查。

  下面,我就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及主要成效

  2006年和2016年义务教育“一法一例”先后颁布实施以来,市政府始终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持续加大财政投入,适时出台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法一例”在我市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学生三年巩固率达98.94%,居全省前列。在2012年全面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和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的基础上,2015年率先在全省提前实现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市12个县(市、区)均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和授牌。

  (一)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教育责任得到强化。市政府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一法一例”贯彻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下达各县(市、区)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务,颁发责任书,明确市、县、乡三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并将相关指标纳入政府及部门工作量化考核范围,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二是政策措施有力推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三明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1-2016)》、《三明市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进一步明确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推进的办法措施。各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贯彻实施意见。相关部门根据职责要求,研究制定办法措施,共识共为,合力推进。三是教育经费优先保障。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和保障体系,财政预算中单独设置义务教育经费,生均经费按省定标准保障到位,“一法一例”要求的投入“三个增长”得到落实。2016年,全市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3.2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0.95个百分点;普通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9.75%,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27%;普通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7.10%,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81%。四是教育公平逐步实现。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取消中考户籍、学籍限制,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016年秋季,全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小学100%、初中98%以上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7%。普遍建立了留守儿童管教责任制、专项档案制、结对帮扶制,创新和落实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和帮扶手段。

  (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一是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在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的同时,积极实施“校安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中小学扩容工程”等“六大工程”。2013年以来,全市共实施教育建设项目363个,投入经费7.35亿元,覆盖学校371所,占总数的95 %。二是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非完小建设评估工作,制定非完小学校建设标准,并评估验收农村标准化教学点103个。2014年,全市义务教育完小以上学校全部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三是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三年来,全市共投入2亿多元购置学科仪器(器材)和建设“三通两平台”,办学设备设施更加完善,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宽带网络进教室比率、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普及率、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率均达100%。四是品牌创建彰显特色。实施农村中小学幸福成长工程,是我市推进义务教育的特色做法,2012年创建以来,全市累计投入2.58亿元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三房五室”及标准化食堂,有效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得到国家教育督导评估组的充分肯定。

  (三)师资水平整体提升。一是师德建设积极开展。制定下发《三明市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处理办法》,并开展中小学校和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努力规范中小学教师从教行为。适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师德教育取得实效。三年来,有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68人获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人获“省杰出人民教师”称号,1人获“省十佳基层最美人物”称号。二是名师队伍不断壮大。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学科带头人,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在职特级教师48人,省、市级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1200多人,市级名师工作室29个、县级名师工作室37个,形成了一支由特级教师、名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等为主体的骨干教师梯队。三是教师补充交流得到加强。三年来,全市共招聘新任教师2026名,其中23.6%为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62.19%补充到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教师交流工作不断推进,全市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面不断扩大。

  (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一是教学工作积极推进。全市共划分53个中小学片区,以优质校为龙头带动周边一般校发展,推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的帮扶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推动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和借鉴。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素质发展水平实行动态监测。二是德育工作有效落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不断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和师生文明礼仪训练,学生日常行为进一步规范,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进一步传承。三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中小学音乐、美术、书法开课率达100%。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推广“校园足球”,提高了学生的体能和意志。开展“阅读工程”“汉字书写工程”,评选“书香校园”“书香少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书写能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着力营造主题突出、和谐高雅、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县级校外活动中心和综合实践基地19个,在全省率先出台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管理办法,每年有60多万人次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执法检查的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布局与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市区中小学建设与城市人口聚集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聚集,市区义务教育学位容量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截至2017年4月,市区小学共有“大班额”(56-65人)128个,其中梅列区30个、三元区75个,市直属小学23个。三元区供求矛盾尤为突出,以三元区建设小学为例,现有30个教学班,“大班额”占19个,学校生均面积4.15㎡,不到省颁标准的四分之一。普遍实施二孩政策后,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二是县城中小学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随着城镇化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区生源不断增加,大多县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以宁化县为例,2016-2017学年城区共有随迁子女8137人,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7%,城区7所小学有6所不同程度存在学位容量不足问题。三是农村小学、教学点布局不尽合理。农村大量撤点并校后,一些农村教学点的服务范围过大,导致部分偏远地方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就学不便。

  (二)义务教育资金保障总体水平不高。一是财政投入不均衡。几年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财政投入虽达到“三个增长”的要求,但生均经费不及全省平均水平。各县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的差距较大,有的地方教师福利待遇尚未足额列入财政预算,有的地方对设备维修等资金安排较少,有的学校班主任津贴、老师代课金等管理性费用在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支出。二是继续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继续教育经费应按照教师年工资总额的1.5-2.5%的标准核拔,但个别地方连最低标准1.5%的一半都达不到。三是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从近年省政府教育督导意见看,一些地方项目资金滚存数额大,一些地方教育费附加使用不规范,有的拨付不及时,有的受检后才被动追补。

  (三)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中小学教师队伍学科、性别、年龄等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年龄结构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45-59岁教师11020名,占56.5%,年轻教师比例偏低,缺乏层次梯队,尤其是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更为严重。从性别结构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30岁以下教师1884名,女教师1557名,占82.6%,小学教师中女性教师占比更大。同时,若按照部颁课程要求开齐开足小学阶段的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缺少专业教师达15%左右。二是整体性超编与结构性缺员并存。我市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19489人,核定中小学专任教师编制数为16613名,超编2876人,但一些学科的专任教师又相对紧缺,按配比尚缺1191人,加上“产假、疾病式缺员”和新建学校未及时核编,仅梅列区新建设的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1所完小就缺编424名,结构性缺员、缺编情况十分突出。三是补充交流机制落实不够到位。乡村学校尤其是偏远、薄弱学校教师招不进、留不住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年年有招聘,却年年招不到或招不满。“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执行不够到位,城乡教师交流不畅,乡下进城多,城市下乡少,师资配置难以均衡。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需提升。一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主要集中在城区,全市市级骨干教师1500名,乡村学校只有16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10名,乡村学校只有78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28名,乡村学校教师空白。二是办学条件存在差距。部分学校功能室不够齐全,实验仪器、体音美器材等教学设施设备未按标准添置更新。农村教师周转房欠缺,全市现有农村教工宿舍29.1万平方米,按照35平方米/人.套计算,全市尚缺近6200套。部分农村学校办公场所和师生的住宿条件简陋,有的办公楼为C级危房、有的住校教师3-4人合住10平米单间房、有的学生宿舍楼没有澡房。三是安全环境亟待改善。有的地方上、放学高峰期存在无证无牌和安全隐患较大的三轮摩托车、电瓶车接送学生的现象。一些学校临街存在众多小车接送孩子上、放学,影响交通秩序,危及步行学生安全的现象。梅列区第一实验学校校门口设置了道路隔离栏,原计划建设的过街天桥至今尚未投建。校外托管机构没有明确的行业准入,处于监管盲区;校园周边商铺、摊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和学习用品质量问题。

  三、进一步贯彻实施“一法一例”的建议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把义务教育“一法一例”贯彻实施得更加到位,努力推进我市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为此,针对这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检查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建设,加快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落实“一法一例”关于科学规划设置学校的相关规定,根据我市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尤其是实行二孩政策后义务教育生源情况变化,完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近期要从快从实解决列东、列西、下洋、东霞等片区义务教育学位不足和建设滞后问题。二是严格执行规划。各级政府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时严格落实“四同步”要求,对按规定配套建设中小学的小区,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部门要严格审批、验收、准销、办证等手续,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的部门单位及相关负责人予以问责。三是调整完善农村学校布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学点布局,解决好农村低年级学龄儿童就学问题。

  (二)强化法定责任,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一是提升经费保障。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在全省位次。依法、足额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校长、骨干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有效实施和落实。科学核定教研经费,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市教科所教研及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的有效实施。合理配置教育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加大薄弱学校的投入,补齐薄弱学校建设短板。用足用好审计、社会和媒体等监督手段,加强对义务教育财政投入资金绩效评价,确保义务教育财政经费使用安全高效。二是提升就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制度,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和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健全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力度。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在扩大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校率的同时,关注校外未能入学残疾儿童的施教问题,教育、民政、残联要共同做好送教上门工作。三是提升安全保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对校园周边治安、商铺、摊点的综合整治,认真研究解决长期存在的中小学生上、放学交通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

  (三)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改进教师编制和岗位的管理方式。建议市政府统筹市教育、编办、人社、财政相关职能部门出台政策,进一步落实好“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妥善解决教师队伍整体性超编和结构性缺员问题。针对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后带来的“产假式缺员”问题,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将聘用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二是有效落实教师交流机制。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建立健全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在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合理交流。三是着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妥善解决教师职称评聘分开遗留的已评未聘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县参照永安、尤溪等地做法,对因职数原因无法聘任取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通过考核合格后享受相应的待遇。建议借鉴福州、厦门、莆田等地做法,强化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待遇。四是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德育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制定培训计划,改进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切实落实培训任务。进一步发挥市教科所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阵地作用,多形式、多层面疏通高层次培训渠道,用好远程培训等信息化技术,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边远薄弱学校师资培训,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进一步建立完善落实师德师风考核机制,着力培养德艺双馨教师典型,扩大典型影响力和辐射面,用教风带学风促校风,形成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完善“补短板”机制。坚持公共教育经费适当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升级,改善校舍、设施设备和寄宿条件,消除危房。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步伐,改善教师住宿条件。二是加强资源整合。按照“以城带乡”要求,完善城乡学校帮扶制度,采取“以强带弱”措施,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薄弱学校共享优质资源。总结推广现行乡镇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推动乡镇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提高“班班通”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使之真正成为城乡师生共享优质资源的重要载体。

  (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执法过程中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一是关于校外托管机构无人监管问题。市政府要明确校外托管机构的监管部门,统筹解决相关问题,保障托管质量和学生安全。二是关于梅列区第一实验学校天桥建设问题。要尽快启动项目建设,方便学生出行,保障交通安全。三是关于市技术侦察支队办公楼移交市实验小学使用问题。要尽快落实市政府[2001]95号会议纪要,将市公安技侦支队的旧办公楼交由市实验小学使用。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高岩新村51幢    闽ICP备17014621号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3号

欢迎登录本站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